讲述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文脉!“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性写作”研讨会举行
2025-10-20 15:25: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袁丹妮唐孟

10月19日上午,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湖北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长江文学周·青春诗会”系列活动之“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性写作”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狮致辞时说,长江不仅是一条地理河流,更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文化长河和精神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从巴蜀到江南的集体记忆和地域智慧。研讨会聚焦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性写作,正是要回到这片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沃土,探寻文学创作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坚守本土经验,彰显地方魅力,从而更好讲述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文脉。

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古新功致辞时说,地方性写作,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态,不仅书写一方山水风物,更映照一地人民的情感与精神。湖北地处长江中游腹地,是长江文化的核心区域,荆楚文化与红色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象和创作资源。本次研讨会旨在汇聚学界与作家界的智慧力量,深化地方性写作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推动长江文化的时代转化与创造性表达,助力湖北文学高质量发展。

会议由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主编蔡家园主持。

《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说,长江文化和地方性写作这两个关键词,是对现在的写作的一种拓展,“因为我们现在的写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纯文学观念的影响,比较倾向于写个人的生活,写日常生活,写私人生活,这在当时也有它的合理性,也拓展了文学范围,但二三十年这么写下来,写作的范围和作家格局会慢慢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之下,提出地方性写作,提出长江文化,这有助于我们拓展视野。把个人写作、日常生活写作和整体性的中国故事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扩展,可以让作家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湖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波提出,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写作,要警惕一点,“书写长江可能很容易陷入纯粹的地方性书写困境,尤其是将长江作为一种意象,可能会陷入同质化,或者一种陈词滥调,读多了之后我们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因为很多人书写长江,就像我们写大海一样,往往会不自觉地使用宏大抒情笔调,这样可能会让写作变得空泛。同时可能要警惕让长江变成一种单纯的符号,只要写长江就是各个城市和长江相关的风景,可能落入一种标签化的窠臼里面。”

如何才能更好地书写长江,湖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阳燕提出:第一,不能够把长江当作一种符号化的抽象的空洞地去写;第二,不能够奇观化、景观化;第三,长江的源远流长使它凝固不动的,即便是文化,也是处在不断变化当中,在当下今天的时代里面,创作也有更多可挖掘的空间。

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叶李提出,开放而丰富的长江文化视域下的地方性写作可以基于“河流作为生命体” 的“河流伦理”展开书写,可以利用历史事件,探索地方记忆如何在现代叙述中被保存和重构,可以关注长江流域的交通、移民以及生活和文化上的流动带来的文化混杂、身份流变等。

学者们围绕地方性写作的理论内涵、长江文化的精神标识如何赋能文学创作、新时代地方叙事的创新与实践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周明全、徐刚、梅兰、程韬光、李宗荟、吴佳燕、李汉桥、周聪、王仁宝、窦金龙、蔡俊、李海音、徐迅、余存哲、韩明明等专家相继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国和教授作学术总结。他表示,研讨会上,各位专家一方面针对长江文化相关创作,从诗歌散文一直谈到当下的创作,另外一方面更多把文学地方性写作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来进行考察,建构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内涵。(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