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20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这场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盛会,恰逢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约400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在思想碰撞中探寻文明传承之道。

第三届“良渚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中外专家共论文明保护
在论坛主旨发言环节,来自中外文化遗产保护、考古、博物馆、文化艺术等领域的重量级专家学者聚焦世界文明比较研究、分享世界各地考古成果、探讨世界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与会专家以论坛为桥,深刻领略古老文明魅力,探讨持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的途径,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互鉴提供思路。
现场,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提出,良渚遗址突破西方“文明三要素”范式,构建起“通天、顺地、知人”的中国文明认定体系,印证“天人合一”宇宙观。“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关键在于重塑关于文明的定义,建立起认定文明标准的‘中国方案’。”
“我们应该更多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保护、传承好文物和文明。”法国国家预防性考古研究院创始主席让-保罗・德穆勒则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研究了解过去的历史,让子孙后代也能欣赏这些人类文明的珍贵瑰宝。

第三届“良渚论坛”主旨发言环节,中国西北大学校长孙庆伟作主旨发言(央广网发 主办方供图)
四大议题深耕文明传承
而在四场平行分论坛现场,专家们也分别围绕文明根脉、实践创新、薪火相传、文明未来四大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聚焦“文化根脉”,中外学者将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置于同一对话空间,探寻人类早期文明发展规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赵辉指出,中国史前文化呈现多元一体演变过程,认清“何以中国”需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互鉴。
围绕“实践创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分享了良渚古城反山王陵院墙结构发现,为研究良渚礼制提供重要佐证。此外,激光雷达、探地雷达等技术在特奥蒂瓦坎古城保护中的应用、电磁勘测等非侵入式技术重塑考古方法的实践……一众中外考古研究的新应用、新发现、新成果,也都被各国专家带到了论坛现场,进行充分的交流分享。

王宁远分享良渚古城反山王陵院墙结构发现(央广网记者 项楠 摄)
“良渚作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地,我希望能够在世界古文明相互比较的情况下,大家互相加深、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方向明表达了自身对于本届“良渚论坛”的最大期待。
而在“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上,方向明也发布了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全球考古研究合作项目征集方案,旨在更好汇聚全球智慧,围绕良渚文明起源、发展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等重大学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在“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分论坛现场,与会嘉宾共同见证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杭州宣言》发布,并迎来8家联盟新成员,进一步深化全球博物馆之间合作,开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新局面。

“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分论坛现场(央广网记者 尚天宇 摄)
“我们以数字传播突破文物的时空线,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效展出,让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的空间。”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罗文利介绍,借助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和数字孪生技术,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虚拟数字人为现场观众提供智能语音讲解;利用人工智能创作微短剧,以文物第一人称来讲述历史故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推出中华文明云展,将博物馆实体展厅映射到数字空间。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提出“转文化理念”,强调在本土特质与国际视角间寻求平衡,通过出入境展览等实现文明转译。
“中国对保护文化遗产所做的贡献,真的太令人感到惊讶了。”在现场,巴西移民博物馆参会代表奥克塔维奥这样分享自己此次参加“论坛”的感受:“因为我看到了不同的文明和大陆,在这里都能合作、共存。”
瞄向“文明未来”,各国专家则深入探讨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前沿热点,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论坛之外拓展文明交流
“来到‘良渚论坛’,令我感到印象深刻。”10月18日,在世界“诗舞音画”艺术雅集活动现场,法国小提琴家、作曲家齐德・佐拉里进行了精彩演奏,而在向到场来宾展示自身精湛技艺的同时,他也深深地被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这里有着丰富且多样的文化,而且这些文化也都是向世界开放的。”

世界“诗舞音画”艺术雅集活动现场,青瓷瓯乐节目《山水引乐》精彩呈现(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而在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现场,以科技为桥搭建文化沟通平台,也让文化遗产活力在跨界融合中彰显。“这真是太神奇了!”来自德国的钢琴家Raluca Wagenhaeuser说,“我相信通过艺术,以及使用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好。”
论坛期间,良渚文创市集、“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等活动也同步开展,在艺术展演、日常生活中拓展世界文明交流新场景,探索文化繁荣发展新模式。

中国(杭州)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现场(央广网记者 杨正弘 摄)
从良渚古城的水利智慧到马耳他巨石神庙的守护经验,从数字技术赋能到社区力量参与,本届论坛印证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内涵。正如浙江多年践行的遗产保护理念,当古老文明在对话中重焕光彩,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瑰宝必将在传承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