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与黄晓明见面,他主演的电影《阳光俱乐部》来成都路演。
那天,他穿着印有电影片名的黑色T恤,戴着一副明黄色镜片的潮流眼镜,与电影中的角色判若两人。

采访前,黄晓明本想继续戴上那副眼镜,但工作人员提醒他,海报是黄色的,反光到镜片上会产生叠影,会影响到拍摄画面。
于是,黄晓明笑着将眼镜放到了一边。我们的对话也从黄晓明在《阳光俱乐部》中扮演的吴优说起……

《阳光俱乐部》剧照
01
成为吴优
《阳光俱乐部》来自一个日本IP,讲述了一个母亲用仅限的生命去换取孩子生命和前途的故事。黄晓明看了后特别感动,于是买了版权,想用一部片子去致敬伟大的母爱。
黄晓明平日把“孝敬父母”看得很重,也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家人,善待自己。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90后导演魏书钧听,两人以此为基础原创了《阳光俱乐部》的剧本。

影片讲述了年逾不惑的吴优(黄晓明 饰),虽智力有障碍,却始终以清澈双眼打量这个世界。人如其名,他活得无忧无虑,与乐观开朗的母亲沈丽萍(陆小芬 饰)过着简单温暖的日子。命运的转折悄然降临——吴优加入名为“阳光俱乐部”的成功学组织,并意外晋升为高级合伙人,而与此同时母亲却被诊断出罹患重病。面对同一场风暴,哥哥吴迪(祖峰 饰)作为医生,用尽现代医学手段奋力救治;而吴优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他笃信只要将阳光迎进心底,生命自会绽放奇迹……
为了演好有智力障碍的吴优,黄晓明首先选择增重30斤,以贴合角色因心智单纯、喜爱甜食而可能导致的肥胖体型。此外,黄晓明曾专门前往特殊人群学校体验生活,他研究了这类人群的生理特征:例如因常见糖尿病而导致的关节问题,影响了走路姿态;或因发育问题导致的牙齿稀疏、头发眉毛脱落、皮肤粗糙等细节。

基于这些观察,他通过定制假牙、修剪稀疏发型与眉毛,以及在化妆时特意增加皮肤的粗糙感等方式,从每个细节入手,力求真实可信地还原人物。
导演魏书钧回忆起了有一次试镜时的情景:当时并无人与黄晓明对话,他却突然自言自语道,“快乐是什么颜色的?我觉得是黄色的,因为我姓黄,我也喜欢向日葵。”魏书钧认为,那一刻的黄晓明已经在带着角色的视角感受世界。那时,电影尚未开拍,但黄晓明通过增重,身体形态上已接近吴优这个角色。
黄晓明很喜欢丹尼尔·戴-刘易斯,表演方式深受其影响。他特别提到这位影星在片场要求以角色名称呼自己的沉浸式表演方法。受此启发,黄晓明从试妆阶段起就开始全身心投入角色塑造,主动观察和模仿特殊人群的行为举止,逐步由外而内地贴近吴优的人物状态。

02
不再焦虑
黄晓明的努力在“吴优”身上得到了回报。这一角色为他赢得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桂冠。
而回望黄晓明的演艺经历,一路走来可谓起伏跌宕。
1998年,21岁的黄晓明主演了电视剧《爱情不是游戏》,正式进入演艺圈。而他事业的第一个重要转折,则出现在2001年的《大汉天子》,黄晓明在剧中扮演热血冲动的刘彻,与陈道明、贾静雯等知名演员搭戏,这部剧令他迅速走红。黄晓明曾回忆,“那会儿刚毕业没多久,年轻,冲动,不服输,想着跟陈道明老师拍戏,不能输。没有什么方法,完全就是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结果一下撞对了。”

《大汉天子》剧照
在此之后,“帅气”与“自信”成为黄晓明一段时期内角色的鲜明标签,无论《神雕侠侣》中的杨过还是《新上海滩》中的许文强,都延续着这一特质。
渐渐地,黄晓明似乎将戏中的“霸气”带到了戏外,网友为他总结了一套专属的“霸道总裁”表情:挑眉、撇嘴、抬下巴,再附上一抹邪魅一笑。

《新上海滩》剧照
黄晓明出道之时,互联网刚刚兴起,从那时起,普通人开始有了发声的平台,他们解构权威,热衷玩梗。他应该是最早一批被网友调侃的一线明星,那是2008年,他因为英文歌词“not at all”的发音问题被网友调侃为“闹太套”。被网友群嘲,黄晓明觉得很难过,“那时候真的特别焦虑,我觉得我抑郁了,看见路边的狗都觉得在嘲笑我。”
抱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想法,2012年,他接下了《中国合伙人》,发奋苦练英语,决心一雪前耻——你们不是嫌我英语差吗?我偏要把它说好。
黄晓明在《中国合伙人》中扮演草根出身的英语教师成东青。除了努力学习英语,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土”,他和造型师共同设计角色的造型,比如在口袋里插支笔,裤腰提得很高,发际线往后挪。

《中国合伙人》剧照
这次,黄晓明凭借成东青完成了一次逆袭。这部电影让黄晓明获得金鸡、华表、金鹿、百花四大影帝。
当时,黄晓明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和影片中的成东青很像,都很轴,很倔强,对事情很执着,“越说我不行,我就越要做好。”
今年,陈可辛在上海电影节也曾提及黄晓明在《中国合伙人》中的角色,“谁能想到他能演得那么好?我自己都没想到。”陈可辛当时找黄晓明演的是其他角色,但他主动请缨,表示自己就是一个“土鳖”,“我说‘没有那么帅的土鳖’,好在造型上帮了不少忙。”
如今再回看《中国合伙人》,黄晓明说这部电影让自己更坚定了,“我开始放下了自己的玻璃心,变得更加从容了,我已经不是一个纯靠外在的人,而是一个有作品的人,所以我现在做事也有底气了。”
黄晓明也坦言,其实转型的过程充满着艰辛,“这个过程会有很多人,包括导演是不相信我的,所以其实长得好看的人转型是很难的一件事。”
03
去偶像化
聊来聊去,话题又回到了《阳光俱乐部》。
黄晓明把这部作品视为自己人生的一个“质变和转折点”。他透露,为角色增重那段时间,恰逢自己当选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现场的照片出来后,曾被一些自媒体说“臃肿老态”。
但自己不能解释,要等到电影上映,“如果这个事情好了,你至少还有说法,如果不好你还得默默继续下去。但不管怎样,我只是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自己想象当中好演员的样子。所以我一切东西都是做给我自己的,不是做给别人看。”

从《中国合伙人》到《阳光俱乐部》,黄晓明逐步完成“去偶像化”。
他直言这种转变是“有意为之”,他说:“我觉得我可能是比较早一批愿意放下自己的脸,甚至放下自己的(偶像)包袱去做这个事情的人。因为我可能想得比较清楚,人早晚有容颜逝去的那一天,但是作品会永远留下来,我不希望大家记住的只是一张好看的脸,”
回顾三十多岁时的转型期,黄晓明形容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他清醒地认识到,突破意味着会失去一部分喜爱他外形的粉丝,并且任何不成功的结果只能是他自己承担。尽管承受了诸多压力,他依然选择坚持,是因为他内心找到了作为演员的“匠心”与乐趣。他认为,当自己的突破性表演能让观众感到惊喜并说出“真不错,真不像他”时,便是他获得的最大满足。

黄晓明成都路演现场
除了演戏在外形方面的突破,黄晓明的性格也随之发生变化。他直言以前自己“总是被绑架”“总当烂好人”,“现在的我越来越学会拒绝,其实很多之前的梗是因为我不会拒绝,本是好心自嘲,结果就被人拿去利用了。”
近年来,黄晓明已经不满足只当一名演员。他还多次担任出品人角色,《阳光俱乐部》就是由黄晓明在成都成立的影视公司作为第一出品方。但目前黄晓明不考虑转型当导演,因为他觉得作为演员还有好多角色没有完成,“等我再拍个几年吧,演够了再说。”
今年,47岁的黄晓明还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考博。起因是他发现这两年自己特别爱学习。以前是每年不停地拍戏,现在拍完一部戏后会休息一段时间,除了陪家人还可以学习充电。
虽然今年考博落榜了,黄晓明打算明年再战。在他看来,有些东西要慢慢来,既然做了一定要把它做好。黄晓明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