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重庆大剧院举行,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细腻的创作底蕴、精湛的艺术呈现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继2024年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后,又在本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摘得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桂冠。
京剧《齐白石》采用“京剧+国画”的融合表达方式,描绘了齐白石“画吾自画”的创新精神,彰显了其“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艺术取向。
该剧汇聚了强大的主创团队,主演阵容行当齐全、流派纷呈,有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七位一级演员参与演出。由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青年奚派名家张建峰饰演齐白石,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叶派小生名家李宏图饰演梅兰芳,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青年梅派名家窦晓璇饰演宝珠。该剧由剧作家步川担任编剧,曾五获文华大奖的傅勇凡担任导演,屡获文华大奖、文华作曲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的著名戏曲音乐家朱绍玉担任唱腔设计与作曲。

艺镜
北京京剧院七十载守正创新铸华章
恰逢北京京剧院成立70年之际,该院创作的新编京剧《齐白石》获得了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
这出戏从2023年开始首演,经过两年三轮的修改、完善,在2024年获得了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如今又站在了“文华奖”——中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的领奖台,这不仅仅是一出新编戏创作的成功,在其背后,更彰显了北京京剧院70年的创作理念和文化底蕴,体现了首都京剧人“扎根人民、守正创新”的奋斗精神。
站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角度,北京京剧院70年奋斗的历程以及在《齐白石》上的探索经验,对于首都文艺创作,打造“大戏看北京”城市名片有着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意义。
北京京剧院合力创排《齐白石》
拥有70年历史的北京京剧院,前身可追溯至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领衔的各流派剧团。这些艺术大师和他们的艺术创作是北京京剧院的底气。70年来,北京京剧院不仅传承了前辈们的艺术,更是延续了他们的艺术精神,并融入一代又一代的京剧创作中。
这种艺术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角色无大小,台上‘一棵菜’”。没有它的存在,便不会有深入人心的《秦香莲》《赵氏孤儿》;没有它的延续,就不会诞生家喻户晓的《沙家浜》《杜鹃山》;没有它的锤炼,就难以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画龙点睛》《宰相刘罗锅》;没有它的发扬,也更不会有使人耳目一新的《大刀王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佳作。
无疑,京剧《齐白石》的成功也是秉承了这一艺术精神。在《齐白石》的创排中,这种历史积淀转化为了具象的艺术实践:近十名一级演员甘当配演,乐队坚持“腔随情走、乐伴戏行”,服化道团队精准还原时代风貌。舞台下的技术人员、管理者们也通过精细管理表达对艺术规律的最大尊重。遵循“在舞台上检视作品、在演出中打磨提升”的工作思路,京剧院建立起“精锐力量联动”机制,确保全要素各环节无缝衔接,让每一股专业力量都在协作中精准发力,合力铸就精品。正如北京京剧院院长秦艳常说的那句话:“和谐和睦才能给创作添动力,好的管理才能让艺术少走弯路,两者叠加,匠心才有处安放。”
2023年首演至今历经五次修改
北京京剧院70年的创作之路,最大成功在于科学地处理好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可以追溯到马谭张裘赵时代,这些艺术大师在保持传统戏高艺术水准的同时积极创排新戏,创新唱腔,创造人物,丰富艺术手段,更新艺术观念。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打破旧有观念,勇敢投身于现代戏的创作,裘盛戎的乌豆、赵燕侠的阿庆嫂……深入人心,流传至今。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在坚持京剧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打破了“厚古薄今”的偏见,也践行了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的创作理念。
“守正为本,创新为翼”是北京京剧院始终秉承的创作理念,而《齐白石》的创作也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创作之初,剧组便确立“不丢京剧本体”的原则:以奚派老生饰演齐白石,张建峰的唱腔醇厚婉转,将画家的孤勇与温柔诠释得入木三分;以叶派小生塑造青年梅兰芳,李宏图精湛娴熟的表演,再现梅郎风范;五获文华大奖的导演傅勇凡、曹禺剧本奖获得者编剧步川、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作曲第一人”的朱绍玉,共同以顶级阵容夯实创作根基。
《齐白石》的创新来自扎根生活才有的烟火气。“生活是文艺之母”,这是剧组恪守的信条,主创团队多次赴北京画院研习,到齐白石故居触摸生活痕迹;主演们走进街巷,在市井烟火中捕捉人物质感;剧中黄包车夫的吆喝、卖菜货郎的身影,都是对“京味儿”的真实还原。
“戏是演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这句话体现了北京京剧院和《齐白石》剧组在艺术创作上精益求精的精神。从2023年首演至今,该剧历经五次重大剧本修改、十数次大规模研讨会、三次集中“加工提高”。
台上齐白石“衰年变法”,台下《齐白石》敢于否定自己,重塑自己。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相互映照,共同谱写北京文化的新篇章。
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
戏,为谁而演?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复杂的答案。
北京京剧院对这一问题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为人民而演。这70年,北京京剧院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在尊重观众和尊重自我的基础上,拉近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把真正的艺术呈现给观众。
这些年,北京京剧院并没有把京剧艺术“圈”在戏园子里,而是把京剧艺术带到了社区、校园、互联网……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感受京剧,体会京剧。《齐白石》在北京的一所高校演出后,同学们问:“齐白石‘衰年变法’对当代人有什么启发?”主创随之而来的回答亦铿锵有力:“敢于突破自己,就是最好的‘变法’。”这种近距离的互动形式,让京剧更好地走出象牙塔、接上了地气。
“观众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北京京剧院的一致共识;“让观众离创作再近一些”——这个理念也使剧目的每一次提升都落在“受众需求”的心坎上。“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初心,便化作了作品愈发精湛的品质进阶。
文华奖的评比告一段落,70年的北京京剧院又将踏上新的征程。其实,一个奖项、一出剧目是不能完全证明一家院团70年奋进历程的,但是它给予北京每一位京剧人一种鼓舞:北京的京剧事业正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一切的汗水和泪水终将换来京剧艺术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