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周冉冉 吴萍
老人退休10年,长期失眠焦虑令他痛苦不堪,去医院检查,原来是患上“日节律性睡眠障碍”。在专业睡眠医学的干预下,失眠的他走出了“困境”。
65岁的张爹爹退休后的近10年来,深夜沉迷短视频、追剧,直到凌晨三四点还无睡意,白天再补觉“还债”。近一个月来,他的失眠问题加重,白天头晕乏力、嗜睡、情绪低落。因为睡不好,张爹爹发现自己的血压也出现了波动,十天前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
经睡眠医学科主任付海丹详细问诊并进行睡眠障碍相关量表、脑功能状态等检查,诊断他为“日节律性睡眠障碍”。
付海丹介绍,日节律性睡眠障碍是指人体的“生物钟”与外界环境不匹配,该睡的时候睡不着,该醒的时候醒不过来,即使总睡眠时间足够,但睡眠质量差,影响日常生活功能。
“白天补觉不能代替夜间睡眠,可以通过失眠认知行为治疗重建正确的睡眠认知。”付海丹为张爹爹制定了治疗计划,通过脑电治疗,改善睡眠深度、增加慢波睡眠;短期使用改善睡眠节律药物,帮助快速稳定睡眠节律,避免长期依赖。睡前不使用电子设备,不进行脑力劳动、吸烟等兴奋大脑的活动,同时教他学习渐进性肌肉放松等睡前主动放松技巧。
经过系统治疗,张爹爹的睡眠状态发生显著变化。每晚11点半左右能够自然入睡,到早上六七点自然醒,白天精神饱满;即使遇到突发事务,也能通过呼吸练习快速放松;血压逐渐平稳,情绪明显开朗,甚至重新开的晨练。
付海丹强调,老年人的睡眠问题并不是正常衰老,昼夜节律紊乱、慢性失眠可能诱发认知衰退、心血管疾病,需及时干预;电子设备是“隐形杀手”,夜间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加速生物钟紊乱;改变自己对睡眠的错误认知、纠正不良睡眠习惯,才能从根源改善睡眠。
付海丹提醒,很多老年人都存在睡眠障碍,但只有少数人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其实无论什么年龄,通过科学干预都可以重建优质睡眠。要拒绝“忍一忍就好”的侥幸心态,若自我调节无效,就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睡眠医学科就诊,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