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丁汀
通讯员 吕红池
4月9日,王珏的献血记录又一次更新了。从2005年至今,20年的时间里,他累计献全血32次,献血量达12300毫升。按照我国法定最高献血年限,3年后,57岁的他将告别这个他热爱了20年的“战场”。“现在规定献血年龄到60岁,如果政策有变化,身体还可以的话,我还想继续献。”王珏坚定地说,“我觉得这是一件平凡但又很有意义的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献血队伍中来。”
初启献血征程:源于责任,成于热爱
2005年12月,恩施州中心血站到巴东县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在巴东县卫生健康局工作的王珏,带头参与了无偿献血。“那时候,很多人对献血还有顾虑。我是学医的,对无偿献血有更清楚的了解。”回想起第一次献血,王珏坦言,最开始心里还是有些许紧张的。“当时看到那么粗的针头,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打鼓。”他笑着说道,“但一想到自己的血能帮助到别人,就觉得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这次献血后,王珏便养成了定期献血的习惯。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当地机采并未普及,只能捐献全血,每次需间隔半年,20年来王珏从未间断。“我在卫生领域工作,所以自己肯定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刚开始我还觉得是职责所在,但是我现在非常热爱这项公益活动,血库多一份血,医院就少一场遗憾。”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王珏坚持的理由。
推动乡镇献血:不畏艰难,持之以恒
“以前,巴东县各个乡镇还没有献血屋,献血意识也较为淡薄,由于当时条件比较闭塞,很多人对献血存在不了解甚至排斥的心理。”王珏说道,2009年左右,情况开始有了好转,恩施州中心血站将无偿献血活动推广到乡镇,王珏所在的巴东县卫生健康局义务配合血站开展工作。
从那时起,每年王珏都会和血站工作人员一起,到乡镇组织献血活动。“每个乡镇至少要举行一次献血活动,不能有空白。”王珏说,“巴东县原来有12个乡镇,按照血站的安排,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跑6个乡镇,基本上一周到10天左右就能跑完。”在这个过程中,他要负责很多事情,像人员组织、场地协调、后勤保障等等。一开始,推广工作并不容易,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献血,他们常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最开始,乡镇参与献血的人并不多,每次最多也就100多人,还需要政府、卫生院等单位发通知、倡议,甚至定任务。”他感慨地说,“但随着宣传的深入和大家对献血认知的提高,现在很多乡镇的居民都自觉参与献血,成效非常显著。”
家庭的热血传承:言传身教,爱心延续
王珏的妻子田恒姣原是巴东县信陵镇卫生院的一名护士。在王珏的影响下,妻子田恒姣从最初心疼丈夫到主动加入,如今已献血36次,总量达到13600毫升,次数甚至超过了他。“一到间隔期,她比我还积极。”王珏笑着说。
他们的女儿王巍,也深受家庭的影响。如今30岁的她,从成年后就开始接力献血,已经累计献血7次,共1500毫升,还积极带动身边的同学参与献血。一家人的献血总量加起来有27400毫升,相当于6个成年人的全身血液总和。“我觉得这是一种言传身教,也是家风传承。”王珏欣慰地说,“从小我就给女儿讲献血的意义,让她了解献血的知识,现在她能积极参与,我感到很骄傲。”
2018年,王珏和妻子获得恩施州“爱心献血家庭”“最美献血家庭”荣誉;2020年,夫妻二人双双荣获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王珏和妻子却始终谦逊:“这样的家庭很多,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自己带头做,给别人讲解相关知识,引导大家积极参与。”在他看来,献血不过是平凡人能做的一件小事。
王珏计划坚持献血到60岁,“如果政策允许,我还想继续。”如今在巴东的献血车上,依然能看到王珏的身影。他在协助工作人员组织献血活动时,会尽心尽力地帮忙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了解并参与到无偿献血中来,更多“热血家庭”的故事正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