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碗容
实习生 吴思瑾
通讯员 王维维 李媛
缅甸地震中国哪些科技成果被用到了救援中?地震来了如何科学应对?地震预警功能如何科学运用?4月11日,2025年湖北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暨第九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湖北选拔赛在武汉举行,来自省内科技行业、高校、中小学校、企业等各行业领域共40名选手齐聚赛场,竞展科普魅力,播撒科学火种。
大赛以“防震减灾 科普先行”为主题,内容覆盖前沿科技与实用技术领域,从增强现实(AR)技术到人工智能应用,从“张衡一号”电磁监测卫星到翼龙无人机应急救援,从AI算法优化到光纤传感监测技术革新,选手们通过多元题材、丰富内容与生动形式,全方位诠释了防震减灾科学原理与技术特性,赢得现场专家评委与观众的高度赞誉。
“在鄂西南山区层峦叠嶂的地质褶皱深处,有一片如蓝宝石般镶嵌在群山之间的湖泊,这就是我的家乡——小南海。”来自恩施州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的宋宇以自己的家乡恩施州咸丰县小南海为引做科普。这个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其实源自一场1856年天崩地裂的山区地震。“山神发怒,地龙翻身”,这是当地人解释地震时所用的比喻,地质学家却从中读出了地球的奥秘——这片碧波荡漾的高山湖泊,正是大地震颤的永恒见证。
面对山区地震应当如何应对?宋宇分享道,震前先要做好预防,震时则要学会避险,震后更要科学自救。如要避开滑坡、滚石、堰塞湖等危险区域,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利用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
今年是武昌工学院的戴嘉泽老师参加科普竞赛的第六年。在这次比赛中,戴嘉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谛听”地震波大模型如何利用海量地震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助力实现秒级预警、抢占生死时速。2020年,他因对科普竞赛的浓厚兴趣报名参加了上海市科普讲解大赛。一路走来也斩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全国科学脱口秀大赛二等奖、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以及武汉市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加入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Movers(中国)可持续发展青年营,被授予Movers导师荣誉称号。他在一次次竞赛中锤炼技能、提升科普素养,也不断让更多人爱上科普,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吴城城是宜都市天赐龙庭幼儿园的一名老师,她是“一个用科学故事回答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幼儿教师”。从湖北的北斗卫星网到芦山7.0级地震中的“抗震建筑”,又到中国力量在缅甸地震中派上大用场的中国科技,吴城城用三个“没想到”链接了中国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运用,展现了全球防震减灾的“东方范式”。参加防震减灾科普竞赛对于吴城城来说,更多的意义在于学习,“比赛帮助我学习了解了更多的地震科普知识,我也会把今天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我的‘三十个小问号’。”
据悉,此次活动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省地震局主办,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中心、省灾害防御协会、省地震学会承办。湖北省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敏呼吁广大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者,凝聚共识、集智聚力,共同谱写防震减灾科普事业的湖北篇章,以高质量科普筑牢地震安全防线,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