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裕
通讯员 杨戈砂
实习生 张子彤 施佳烨
废弃羽毛球变身碳原子,废旧试卷卷曲成化学键,乒乓球与泡沫塑料拼出甲烷分子……4月19日,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张之洞广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微观世界奇妙游”化学模型展。高二年级全体学生用百余件创意作品,将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立体模型,废旧材料与科学美学碰撞出绿色化学的“火花”。
展览现场,学生们脑洞大开:苯分子被设计成憨态可掬的“苯宝宝家族”,DNA双螺旋结构旁“纳米小人”分子手拉手起舞,写实晶胞与卡通“狗苯”模型同台竞技。更引人注目的是,生活中的废弃物被赋予科学灵魂——羽毛球、旧试卷、泡沫塑料等经过巧妙改造,化身甲烷四面体、σ键模型和碳原子结构,引得参观者直呼“化学还能这么玩!”
“原来碳原子的杂化轨道长这样!”展览现场,学生们围在模型前热烈讨论。通过亲手制作甲烷、苯环等结构,原本课本上的平面示意图在学生们脑海中立体起来。化学教师现场化身“导览员”,结合模型讲解分子构型奥秘,物理、生物教师也加入跨学科点评。学生坦言:“自己搭一遍晶胞结构,比刷十道题记得更牢。”
经化学教研组、综合教研组联合评审,多件兼具科学性、艺术性的作品脱颖而出。该校教学校长张春霞介绍,此次展览是学校"学科活动月"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一至高三分别侧重知识具象化、思维结构化及能力迁移化,形成进阶式培养体系。“学生把键能、轨道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实物,正是‘做中学,学中创’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