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泽学姐您好,我是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的学妹,欢迎回家!欢迎学姐回家,我们也想‘上天’!”4月30日,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和九龙湖校区的学子早早坐在教室里,一起迎接学姐、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王浩泽回家。当返回舱落地,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回家的感觉真好,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
王浩泽是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2008级本科生、2012级研究生,太空出差六个月,主导完成了数十项科学实验。
王浩泽
“回家的感觉真好,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出舱后,王浩泽状态很好,向大家挥手。“此刻,我就身处在我们祖国大地之上,我最想说的就是,祖国母亲,您远行的儿女回来了!在天上飞行的这180多天,既是一场磨砺,也是一场修行。经过这次任务,我现在底气十足地向祖国和人民汇报,我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好更多、更具挑战性的任务,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在空间站里,每当我望向星空,我都深深坚信,我们中国航天人,一定会越走越远。我们必将迈向更加深远的太空。最后,祝福祖国的航天事业越飞越高,祝福伟大的祖国母亲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郑晓红(左一)
“欢迎回家,辛苦了!”听到王浩泽的落地感言,她的本科班主任、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郑晓红哽咽了。“她的声音是响亮的、是洪亮的,她的心是澎湃的,但是掩盖不住她的激动,我也一样。虽然好多年没有见过王浩泽,但是能够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我为她自豪。也期待她能够回到母校,为全校师生讲述太空经历。”
“欢迎学姐回家,我们也想‘上天’!”
“欢迎学姐回家!”王浩泽的感言,也感染了在场的东大学子。
“今天全程见证了神舟十九号顺利返程,非常激动。从飞船再入大气层那刻起,我就蹲在屏幕前连眼睛都不敢眨,听着指挥中心噼里啪啦敲键盘报数据,好像自己就站在控制台旁边似的。”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夏忠玉和学姐王浩泽是同一个专业,当看到王浩泽学姐和另外两位航天员健康、从容地走出舱门,她真切体会到何为“为国出征,使命必达”。
“王浩泽学姐踏上九天之上、肩负国家重托,不仅是学姐个人的荣耀,也是我们东南大学的骄傲,更是我们所有能环人的骄傲。”科技强国离不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夏忠玉说:“我会以王浩泽学姐为榜样,脚踏实地、锐意进取,以航天精神为帆,以实验室为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持续深耕,为祖国的绿色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屏息凝视着屏幕,内心的震撼激荡翻涌!”东南大学物理学院2021级本科生郭嘉榕深切感受到:航天事业的每一次突破,都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交织而成的璀璨星河。
“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相对论效应、轨道力学等知识,正通过无数像学姐这样的航天人,转化为探索宇宙的坚实阶梯。”郭嘉榕感慨地说:“我们或许不会飞向太空,但手中的计算尺、笔下的公式,同样是叩问宇宙的钥匙。我们当以学姐为榜样,用强健的体魄直面困难挑战,以坚定的信念守护科研初心,让每一次实验数据的积累、每一篇论文的沉淀,都成为祖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
东南大学为航天事业注入力量
在东风着陆场附近的观测区,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许波、巩峰近距离感受到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见证东南大学2012届校友王浩泽,完成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女性航天员太空“差旅”。
许波作为王浩泽的本硕同学,激动地说:“王浩泽是我的榜样,同窗岁月里与她的多次交流,坚定了我成为一名从事航天热管理研究方向的青年研究者。今天,她依然鼓舞着我,用‘航天匠心’为科研注入永恒动力,从六朝松到空间站,我们的青春永远在天地对话中燃烧。”
据悉,东南大学科研力量与中国航天事业深度耦合。许波负责的空间站工程空间应用系统首批流体物理实验项目冷凝强化实验模块随天舟七号货运飞船(2024年1月)顺利进入空间站,其研究成果为高效、可靠、轻量化的载人航天器热控系统提供了相关数据支撑。
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团队研发的六维力传感器系统在空间站机械臂的关键操作中,持续稳定发挥作用,将空间设备安装定位精度提升至0.02毫米级,为航天员在轨作业提供了精准的力学反馈。
通讯员 孙艳 吴涵玉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 于茜同/后期
(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