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余刘佳
教育学生,学生顶嘴,怎么办?
家长气势汹汹来“扯皮”,怎么办?
各学科老师都想多点学生时间给自己,怎么办?
总是误会领导意思,内耗、纠结,怎么办?
许多个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沟通中的“怎么办”,都出现在4月29日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下文简称“光谷四初”)首届教师沟通艺术大赛现场,令台下的学生、家长、教师代表们会心一笑。
走上前台的是8位“20代”年轻教师,其中5位甚至是“00后”,他们参与了“多维对话·沟通策略展示”“情景实战·即兴问题破解”“教育哲思·沟通理念升华”等三个环节的比拼。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此次大赛视频含量颇高:“多维对话·沟通策略展示”环节背景为老师学生们提前演好拍好的短片,“情景实战·即兴问题破解”则干脆就是视频题了。
“出镜的各位都演得特别好,让人有代入感。”台下一位“00后”教师说,光谷四初是2021年才投用的新学校,年轻教师很多,作为信息时代原住民,普遍苦恼不知如何与人来往,也把握不好与学生、家长、同事、领导沟通的原则,“这个比赛就很亲切、好懂。像领导闲聊中说落叶真美,老师却当他是暗示卫生有问题,急调学生来打扫那段,特别好笑。我觉得其中每个场景、问题都是我们一线年轻老师困惑的。这次观赛,我上了节沟通课。”
“我们在日常教学观察中发现,老师们的工作低效与内耗现象,往往源于沟通环节的阻塞:领导的工作部署可能被多重解读,形成心理负担;家校对话可能因技巧缺失激化矛盾;团队协作可能因信息断层降低效能;师生交流可能因温度缺失造成心灵创伤……教育现场的真实困境折射出沟通艺术的特殊价值——它不是锦上添花的技巧,而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光谷四初校长孙奇誉说。
“所以比赛中出现的十余个视频都是情景再现。”大赛总导演、光谷四初副校长陈小林笑道,这也正是要求即时回答的第二关为什么特别难的原因,“比赛只是形式,重点是要让老师们有意识地去学习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掌握的与学生、家长、同事和领导等四类人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获特等奖的语文老师毕紫云22岁,对此深有感触:“我是个i人,当老师不到一年且没当过班主任,接到比赛通知时,我内心是拒绝的——觉得有一颗对学生好的真心就足够了。但比赛倒逼我去学习沟通技巧,更走心地去观察老教师们平时如何沟通。突然有一天我感到醍醐灌顶,原来学习沟通技巧不是一种‘圆滑’,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对他人好也能保护自己。今后,我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性格底色,却会不断修炼自己的“职业人格”。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这次比赛,我可能还会用很多理由让自己停留在‘旁观’的阶段,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努力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艺术首先是沟通的艺术。在AI时代,更是如此。以前有关沟通的比赛主要是包含在班主任大赛等传统赛事中,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像光谷四初这样单独列赛的,非常少见,同时做到‘情境化’且邀请学生、家长、老师都参与打分的,就更少了。我认为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突破。”东湖高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张中祥说。
“我们花了三周办赛,选手只有8人。这从侧面说明,这项创新很难。但它又是必须的。”陈小林说,首届比赛“摸着石头过河”,参赛者不多,给所有人的震撼却是强烈的,今后,学校有意将其发展为全覆盖面,鼓励老师们真正从“知识传递者”向“心灵联结者”转型,用精准表达消除管理误解,以共情智慧化解家校矛盾,借真诚对话唤醒成长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