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看湖北| AI点亮湖北中小学课堂,提升学生数字素养
2025-05-11 12:15: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肖杨 王媛 张裕 张渊 张静娴 张屏

实习生 何淑宁

在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大潮下,湖北正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积极推进以数字化重塑教育生态,中小学积极推广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应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积极开设信息科技相关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地方和校本课程,全面提升中小学生数字素养。

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

VR探火星、AI造救援车

人工智能课程这样上

5月9日,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六年级学生正在围绕《AI火星车救援挑战》这一主题,通过自主体验、小组合作、STEAM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进行人工智能学习旅程。

这是神龙集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中的项目式主题课程之一。包括“星屿学院”、教研室、自学室、实验室、创客室、艺术创作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以及智趣社区等多场景体验,以AI火星车救援挑战为主线,将AI融于助教、助学、助评等各学习环节。

走进神龙小学湖畔校区的“星屿学院”,在自学室的任务规划区,老师正耐心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火星救援车的步骤。在AI专属智能体(项目规划师)的辅助下,学生们更加兴奋地参与进这一互动学习过程中。

在VR设备体验区,几名六年级的学生正戴着VR眼镜穿梭在虚拟火星表面。“这里的昼夜温差超过100摄氏度!”一名学生指着与AI“探测分析师”对话生成的数据报表说道。“火星地平线比地球更近!”另一名学生边说边将AI“探测分析师”提供的土壤承重数据抄在记录本上,这将成为小组设计宽幅轮胎的依据。

实验室内设有拼装编辑区、方案研讨区、材料制作区以及3D打印区等,学生们正热烈讨论着火星车制作的细节,选配符合火星车设计方案的标准配件。完成零件准备后,学生们围坐在组装台前,通过AI助手“精工制作师”生成装配流程图,在“组装车间”进行拼装与编程。也有学生正忙着定制个性化车标,再去3D打印区自己建模打印。

完成组装的学生转战创客室,面对自制的“祝融号”休眠位置的火星沙盘展开实测。在约2平方米的火星沙盘前,六年级学生团队正操作平板测试自制模型车,模拟“智能火星车救援任务”的运行测试,同步记录运行数据及发现的问题,及时修复与优化火星救援车模型,实现智能驾驶的升级。

“AI+美术”教室实现篆刻数字化,学生为火星车设计中国风logo;“AI+音乐”教室用Suno AI创作星际主题曲,融合古筝等民乐元素;学生通过AI剪辑软件制作双语微电影,讲述火星救援故事……

“当AI火星车的轮胎碾过沙盘上的红色砂砾,当古筝泛音与AI生成的星际旋律共鸣,传统课堂的边界正在技术赋能下悄然拓展……”神龙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们在虚实交织的探索中印证着,“真正的教育革新,始终扎根于让每个孩子真实触摸知识、主动创造价值的土壤。‌”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

AI与5G技术构建

“数智教育联合体”

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依托AI与5G技术构建“数智教育联合体”,通过课程共享、课堂共研、师生共促三大路径推动城乡教育均衡。课程共享上,开发小学AI课程体系,开设云端课堂辐射山区学生;师生共促方面,创新“教师-学生-机器人”三元教学模式,开发VR泥塑等跨学科课程,培育AI种子教师团队。该校建成5G同步课堂,惠及边疆及山区学校,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20%,教师实现从“工具使用”到“教育设计”的转型,以数字技术弥合教育鸿沟,助力教育公平与现代化发展。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千年“因材施教”理念

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

依托人工智能构建智慧教育体系,通过“数智备课—教学—评估”三大模块实现个性化教育突破。数智备课系统精准识别学情痛点,如37%学生正弦定理薄弱点,智能推送教学资源;数智课堂融合跨学科资源,AI笔迹识别实时捕捉思维轨迹,动态模型辅助知识建构;数智评估生成个性化诊断报告,通过三维建模游戏任务针对性补强。

成效显著:2024年斩获两枚国际奥数金牌,学生解题思路与AI分析相似度达92%,并辐射带动松滋一中等结对校共享教育资源。该校以数字技术重塑教育生态,推动千年“因材施教”理念在智能时代焕发新生,实现“普惠优质”与“拔尖创新”双轨并进的教育革新。

在作业批改方面,智能阅卷系统堪称“神器”。作业统一题卡模板、统一批阅流程,形成日常练习大数据,生成更精准的学情分析。特别是英语作文和语文作文批改,通过数据训练形成大模型后,批改越来越精准。以前老师批改一篇英语作文或语文作文可能要四五个小时,现在1分钟就能搞定。一位英语老师开心地说:“有了这个系统,我节省了大量时间,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啦!”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还首创“211共生课堂”,将学校的优质课程实时传输到“教联体”学校,让合作校学生与省实验老师和同学“同上一节课”。合作校学生课均教师讲授时间较短、日均作业量相对较少、考试频率相对较低,但成绩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减负增效”。

武汉市青山区滨江未来实验小学:

构建“数字孪生校园”

打造“智慧运动空间”

武汉市青山区滨江未来实验小学,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构建起“数字孪生校园”,从课堂教学到校园管理,从学生成长到家校共育,全方位探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在这里,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教育生态的核心力量。

教研革新,AI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传统教研依赖人工听课记录,而AI课堂分析系统让教研更精准、更高效。”学校党总支书记魏静表示,该校依托AI课堂分析软件和随堂录播设备,构建了“学、练、赛、评、研”一体化的教研生态。

每间教室均配备AI录播系统,可实时捕捉教师授课、学生互动的全过程,并自动生成多维度分析报告。例如,心理健康课中,系统显示教师主导时间占比72%,学生活动占比28%,教研组结合数据建议教师增加游戏化互动;而美术课上,学生动手实践时间占比58%,AI则验证了混合式教学的合理性。通过数据反馈,教师能够直观反思教学行为,优化课堂设计。

学校还通过数字人、AI体育等应用,构建起“学习支持+情感陪伴”的双重关怀体系。通过AI跳绳、AI跳远、攀岩墙智能计时等设备,让体育锻炼更科学有趣。学生在跑道上运动即可被摄像头自动记录,生成“阳光跑”数据档案,助力体质健康管理,打造“智慧运动空间”。

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学校构建的“数字孪生校园”,重塑管理新格局,实现了校园安防、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等全方位的智慧管理。无死角防欺凌、电子围栏智能上下学、轻轻一点智慧巡课,保障学校高效能运转,逐步实现学生智学、教师智研、家长智陪、学校智理、社会智联。

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

AI复活课本人物对话历史

打造三元智慧课堂

《论语》中“仁”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不同情境下的含义又有差别,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在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的历史课上,你可以直接问孔子啦!借助AI技术,夫子长衫飘飘现身讲台大屏,穿越千年的师生对话,让经典古籍瞬间化身“知识脱口秀”。

在学习百家争鸣时代时,历史组老师基于专项模型搭建历史智能体,孔子、老子、墨子等一众思想家纷纷“走出”课本,影像、声音和语言同步“复活”,AI智能体和数字人的出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在古今对话的趣味中激活经典生命力。

“AI提供了全新的学习场景,学校里千人千面的学习正在发生。”该校教学负责人感慨,课堂上,学生通过词云图呈现自己的观点,利用电子书包参与随堂测试,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即时互动,这不是“教师+学生”的二元课堂,而是“教师+人工智能+学生”的三元智慧课堂。

“因材施教,自古就是我们的教学法宝,如今,个性化教学有了更多的实现路径。”学校学工处副主任骆伟华表示,以AI错题本为例,经教师拍照上传后,可以一键进行教学诊断,分析错误原因并提供相应习题供学生补充训练。此外,老师通过数据分析识别学生的学习瓶颈后,便能着手调整定制教学计划,给予每位学生一对一的指导与鼓励。

武汉市江夏区实验高级中学:

错题变“宝藏”

量身定制电子错题本

在武汉市江夏实验高级中学,学生在每次考试后,都能收到一份个性化学习手册。在这份手册上,学生能看见不久前考试的错题回顾和补偿训练,这些内容都源于大数据对学生课后作业、单元测验、阶段考试的跟踪记录和分析,让动态大数据来辅助精准教学。

目前,这份手册主要应用于英语、数学、物理等学科,学生收到手册的频率大约是每周或半月一次。高二(16)班的万子轩使用了个性化学习手册一年左右,他告诉新闻记者:“个性化学习手册十分便利,省下许多摘抄错题的时间,让我们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

大数据让学情一目了然。除了学生可使用,大数据也为老师的工作提高了效率和精准度。大数据提供了网阅+手阅+笔阅结合的多种阅卷模式,能够让老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阅卷方式,提升阅卷速度和准确率。同时大数据也能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总结出学情报告,老师可以根据试题答错学生数,结合共性和个性错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未来学校也将继续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更智能、更高效、更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为每一位师生的成长赋能。

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

音乐学科测评

千余小学生用AI在家做

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203班学生梅俊琛在“音乐星球”小程序上完善他的第7支竖笛曲《玛丽有只小羊羔》——他每吹一个音,手机上的五线谱都像“K歌”时那样,立即给出是否准确的“评价”。此时,梅俊琛在班级排行榜上以7首曲目和平均分92.99排名第三,他也是该校千余名使用AI来测评音乐学科的“吃螃蟹者”之一。“都说音乐是最难测评的学科,有了AI却不一样。”光谷一小校长王萍说,该校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副教授许炜的团队合作,专门开发了一个音乐学科素养测评小程序,该校二年级和学校合唱团的千余名学生率先尝鲜“竖笛”和“唱歌”项目。

“评价更能推动课堂变革。而且想让学生正学到东西,投入时间不能少,竞争氛围不可少。”根据国家课时要求,小学一个班一周有两节音乐课,本身课时压力就较大,“若按传统测评方式,一个班举行一次音乐考试至少需两次课;引入AI后,学生能单独测评,竞争机制也有了。在节省‘大课’时间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之后,我们还想把AI加入音乐课的预习环节。”学校老师们一致认同,不管看起来有多主观的学科,只要找到科学的“指标”,都能用它测准学生的学科素养水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