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张伯康 曾小曼
“我们的考题是地震后的救援,通过现场大屏幕让我们置身于地震灾害现场,身边的房屋坍塌,耳边传来大地震颤的怒吼和微弱的呼救,目之所及的四个模拟人是需要我们紧急救援的对象。”5月6日,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灾难救援实训中心,《急诊医学》的课堂考核正在进行中,学生们进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考试。
在该校绿色化工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学生们则如同玩闯关游戏一样学知识,了解化工场所每个工种的工作内容。近年来,为解决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三高三难”的问题,该校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助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
警报声响起模拟灾害现场 学生组成急救小组救援
走进该校医学院灾难救援实训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巨大的电子屏幕,地上则摆放着数个身高1米78、体重60kg的高仿真危重症患者,一旁则是各类急救设备。随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负责人刘兰香老师打开教学设备,只见该虚拟实训平台可以模拟多个灾难事故场景,如地震、交通事故、化工厂爆炸等。
打开交通事故场景时,警报声此起彼伏,电子屏幕显示着消防车正在灭火,救援人员迅速抢救公交车上的受伤乘客。选择化工厂爆炸场景,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瞬间响起,爆炸现场大火蔓延,消防车和救护车正紧急赶往实施救援。“这些都是很真实的灾难现场,学生很难去到这些现场。我们就通过智能化创伤及重症模拟训练系统打造了这些场景,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感受急救的紧迫性,体会到急救就是争分夺秒。”刘兰香说。
“同学们都很喜欢在这里上课,课本上的知识都活起来了。在真实的急救场景下学习,感觉学习效果更好。”临床医学2023级6班王叶娜表示。这学期她所上的《急诊医学》课就是在这里进行授课的。课堂上,授课老师朱文静将学生分为数个小组依次开展教学,学生多为4—5人一组,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根据不同模拟场景进行急救。
“我们小组就像是急诊小分队一样,赶往现场实施紧急救援。”王叶娜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了止血、伤口包扎、断肢处理、转运、心肺复苏等紧急救治操作,对团队协助也是一个重要考核。临床医学专业的刘诗语同学告诉记者,在化工厂爆炸这一场景中,团队需要对4名高仿真危重症患者实施紧急救援,患者伤情各异,有烧伤,有骨折,还有的出现心脏骤停。“我们只有8分钟时间实施救援,这就对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急救水平要求很高。”刘诗语说。
不仅如此,朱文静老师介绍,高仿真危重症患者的受伤部位和严重程度可根据需要自主设定,因此学生还可以练习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的各种急救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据悉,基于实训基地,该校学生临床医学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与此同时,该基地还成功获批教育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学知识如打游戏 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
5月9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绿色化工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在绿色化工工艺与设备虚拟仿真实训室、公共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化工安全与环保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多个实训室内正在进行教学。老师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进行化工工艺操作、分析检验、燃煤电厂烟气处理等实践教学内容讲解,学生在电脑端完成教学任务。
“这堂课特别有意思,我们和玩游戏一样,在虚拟仿真平台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工作流程和内容。每一个环节都有任务,比如发生安全事故要开展工作时,就有安全帽、防尘毒面具等防护用品的使用等。”机电工程学院2023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陈哲慧说。
这样的课程不仅有趣,对学生来说更有价值。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文晓敏介绍,无论是磷化工、盐化工还是硅化工,化工生产设备与原料的特殊性使得化工类实践教学存在三高三难问题。“我们的学生很难去到现场开展化工安全生产相关实践教学,但是化工安全生产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因此我们就借助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通过平台去体验式学习了解。”文晓敏说。
文晓敏指导学生演示了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只见进入平台后,有多个真实化工场景任务可选择。如在化工装置安全检修任务下,有高处作业、受限空间作业、动火作业等装置检修任务。在平台上学生还可选择作业负责人、审批人员、监护人员、作业人员等不同岗位开展相关作业。
进入精馏塔单元作业现场应急处置任务,其给出操作内容——精馏塔回流罐切水阀门法兰泄漏,大量液体介质流出,该介质易燃、有毒,因受热发生自燃着火。此时电脑画面中一处大火正燃烧起来。“这是化工安全生产中重要的安全问题,他们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平台去学习操作流程,掌握化工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流程。”文晓敏说。
此时,学生可以选择外操员A、外操员B、安全员以及班长等执行安全任务。选择外操员A,电脑画面就是一个头戴安全帽站在事故现场前的人物形象,操作指引其通过对讲机向班长汇报事故情况。随后外操员B、安全员以及班长分别执行了相关作业。“刚每一步都有工作内容,每一个人又有不同的任务,这和我们在书本上学习完全不一样。一步步都是我操作的,而且还有对应工作场景和3D画面,印象十分深刻。”2023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生单昭乐说。
该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不仅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化工生产操作,平台操作内容更是和化工企业生产场景高精度匹配。“学生在虚拟仿真平台学习的实践内容和企业实际生产几乎完全匹配,这样我们的学生到企业就可以直接上手。”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古永红说。据悉,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化工自动化技术共开设专业课程76门,其中应用到虚拟仿真教学的课程共计37门。该基地还成功入选教育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典型案例。
该校教务处处长表示,近年来,学校针对职业教学实训难题,以数字化赋能教育,推动多门专业课程教学革新,显著提升学生技能培养成效。下一步,学校将扩大虚拟仿真覆盖专业,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库,强化师资数字素养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开发实战项目,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持续探索数字教育创新路径,打造职业教育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