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王媛
实习生 何淑宁
5月9日,武汉经开区神龙小学湖畔校区六年级学生正在围绕《AI火星车救援挑战》这一主题,通过自主体验、小组合作、STEAM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进行人工智能学习旅程。
这是神龙集团人工智能课程体系中的项目式主题课程之一。包括“星屿学院”、教研室、自学室、实验室、创客室、艺术创作中心、国际交流中心以及智趣社区等多场景体验,以AI火星车救援挑战为主线,将AI融于助教、助学、助评等各学习环节。
走进神龙小学湖畔校区的“星屿学院”,在自学室的任务规划区,老师正耐心与学生共同讨论制作火星救援车的步骤。在AI专属智能体(项目规划师)的辅助下,学生们更加兴奋地参与进这一互动学习过程中。
在VR设备体验区,几名六年级的学生正戴着VR眼镜穿梭在虚拟火星表面。“这里的昼夜温差超过100摄氏度!”一名学生指着与AI“探测分析师”对话生成的数据报表说道,“火星地平线比地球更近!”另一名学生边说边将AI“探测分析师”提供的土壤承重数据抄在记录本上,这将成为小组设计宽幅轮胎的依据。
实验室内设有拼装编辑区、方案研讨区、材料制作区以及3D打印区等,学生们正热烈讨论着火星车制作的细节,选配符合火星车设计方案的标准配件。完成零件准备后,学生们围坐在组装台前,通过AI助手“精工制作师”生成装配流程图,在“组装车间”进行拼装与编程。也有学生正忙着定制个性化车标,再去3D打印区自己建模打印。
完成组装的学生转战创客室,面对自制的“祝融号”休眠位置的火星沙盘展开实测。在约2平方米的火星沙盘前,六年级学生团队正操作平板测试自制模型车,模拟“智能火星车救援任务”的运行测试,同步记录运行数据及发现的问题,及时修复与优化火星救援车模型,实现智能驾驶的升级。
艺术创作中心分为“AI+”美术教室和“AI+”音乐教室,是学生学习拓展延伸的趣味创作区。“AI+”美术教室中设有AI篆刻区、文创体验区等区域,学生在这里对“火星车”外观进行美化。AI篆刻区里,学生将AI技术运用到中国传统篆刻印章中,在“火星车”印上文字logo、民族图案、中国建筑等。“这里有许多团扇、书签等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你可以选择一些你喜欢的图案带回家。”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在文创体验区前向记者介绍道。
“AI+”音乐教室内,一名六年级学生正向记者介绍如何通过AI创作自己的音乐。“我们可以点击创作中心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风格,我是中国红小组的,所以我选适合这一色系的音乐风格,这也是对AI美术板块的延续创作。”说着,她熟练地操作着Suno AI音乐创作界面,用古筝泛音片段调试AI生成的火星车歌词,并为记者播放创作出的音乐,这是该校“AI创作”实践课的日常场景。
国际交流中心区域则包含“AI+”人文教室、“AI+”电影教室。学生借助AI人文创作师,通过文学经典电子AI阅读区的资料收集,可以完成多个故事版本、宣传文案等创作。再进入“AI+”电影教室实拍录制,用剪映软件中的AI功能剪辑合成,完成微电影创作。“不知道屏幕前的各位,有没有想象过发生在火星的救援行动?”双语录播间中,一名参与录制的六年级学生正坐在摄像机前说道,而微电影制作区的学生正认真观看录制情况。
“当AI火星车的轮胎碾过沙盘上的红色砂砾,当古筝泛音与AI生成的星际旋律共鸣,传统课堂的边界正在技术赋能下悄然拓展。从火星沙盘到智趣社区,从篆刻刀尖到编程代码……”神龙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们在虚实交织的探索中印证着:真正的教育革新,始终扎根于让每个孩子真实触摸知识、主动创造价值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