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活水浇灌“沙漠玫瑰”尽情绽放
2025-05-18 16:20:0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天津5月18日电(记者张建新、栗雅婷)每年5月,沙漠玫瑰进入花期,根茎古朴苍劲,花朵娇艳欲滴,这是天津姑娘张洪红最喜欢的花。

2025年2月,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师张洪红前往新疆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支教,在广袤的新疆大地,她看到了孩子们如同沙漠玫瑰一般,在阳光下努力汲取知识的能量,尽情绽放。

援疆教师张洪红(左一)正在向学生讲解视频剪辑技巧。新华社发当时,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新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但师资和教学经验不足。作为天津援疆教师,张洪红在完成日常教学后,主动征集学生需求,发现许多人对视频拍摄、剪辑兴趣浓厚,却苦于无人指导。于是,她决定加开培训课,从最基础的镜头语言到剪辑、特效,一步步带学生入门。

“和田的孩子们很有艺术天赋,但缺少系统的影视制作培训。”张洪红说,“我想帮他们打开一扇新窗口。”

张洪红一开课就吸引了不少学生,除了专业技术外,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人文情怀。她常鼓励学生用镜头记录家乡的风土人情,“影视作品要有温度,不能只是炫技。你们的视角,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她说。

在张洪红的指导下,学生们进步飞快。阿卜杜萨拉木·阿塔伍拉一节课不落,他时不时举起手机,记录下家乡的大美风光,再把这些片段用课堂上学习的剪辑技术编成短视频。

“第一次跟着老师一起做了短视频,我真的很开心,看到自己的作品我心里充满成就感,老师帮我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阿卜杜萨拉木·阿塔伍拉说。

“孩子们愿意学,我就愿意教。” 张洪红笑着说,“在我眼里,他们因取得进步而露出的笑容,是世上最美的风景。”

援疆教师杨喆正在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新华社发在援疆教师杨喆的眼中,最美的风景则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

深夜,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宿舍楼常有一盏灯依然明亮。循着灯光望去,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援疆教师杨喆正伏案撰写教案。来到这里后,杨喆承担了单片机基础与应用、电气控制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能三门新课的教学工作。

然而学校现有实训设备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孩子们渴望学习,希望能够通过实训获得专业上的成长,我必须得想办法。”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杨喆下定决心,要打破资源困境。

她大胆进行课改,将理论课优化为上机编程与虚拟仿真电路验证相结合的形式。学生通过编程,可实现控制LED灯点亮、秒表计时、LED点阵显示自定义图案等操作。她还利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课改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还积极报名参加了职业院校技能比赛的相关项目。看着学生的进步,杨喆满眼欣慰。

“我希望凭借自身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将天津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资源引入当地学校,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帮助和田培养更多技术精湛、实操能力强的机电专业人才。”杨喆说道。

刘亚娇正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讲座。新华社发天津援疆教师刘亚娇怀有同样的心愿,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当地孩子们的心中种下知识的种子。

“老师,您是来自天津吗?您能留下来,一直在我们学校吗?”在一次新疆策勒县教育局的送教进山区活动中,当地学生的问话让刘亚娇眼眶湿润,“山区虽然资源匮乏,但是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透过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看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2024年12月来到策勒县教育局后,刘亚娇与当地同事在思政教育方面不断探索实践。她注重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让思政课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正是思政教育的深远意义。”刘亚娇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