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静娴
通讯员 胡子君
“鱼有嗅觉吗?”“我们在长江游泳对鱼类会有影响吗?”“鲫鱼没有刺了还能游吗?”……5月20日,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2025年度武汉自然科普分享会暨院士公开课活动在解放公园举行。现场,学生们高举小手争相提问,桂建芳院士俯身倾听、耐心解答,温暖的互动场景让科学的种子悄然播撒在每个人心间。
最新科研成果点燃少年科学热情
以鱼类遗传育种为主题,通过一系列鲜活案例,桂建芳院士将深奥的科学知识化作孩子们听得懂、感兴趣的生活趣谈。他还向大家介绍了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为底盘品种,通过基因组重构技术,培育了“中科6号”。
“新培育出的高产高抗异育银鲫‘中科6号’对疱疹病毒有很强的耐受性,还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桂建芳介绍。
据了解,异育银鲫“中科6号”正在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为今年向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申报水产新品种做准备。待申报成功后将向全国推广,让广大群众吃上更加安全、美味的新品种鲫鱼。
除了让大家“吃鱼自由”,桂建芳院士团队还致力于让大家实现“赏鱼自由”。当他向大家展示实验室里培育出的色彩斑斓的金鱼新品种时,台下惊叹声此起彼伏。
“原来金鱼的花纹也可以‘设计’!”来自武汉市江岸区育才寄宿实验学校的许芯怡格外兴奋,在她的自然笔记里,金鱼是水中的公主,拥有彩虹色的鳞片,而这样美好的金鱼,不久的将来就能实现。
在青少年作品展示环节,来自江岸区育才寄宿实验小学、江汉区大兴路小学的湿地小卫士、森林小卫士们分享了参与科普活动的成果与感悟,展现出自然科普在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中的显著成效。
湿地花城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态学堂
武汉是一座拥有独特生态魅力的“国际湿地城市”。活动现场,来自花卉、昆虫、鸟类、兽类等领域的专家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分享。
从“樱花引种者”跃升为“育种者”,樱花专家聂超仁揭开城市花海的“科技底色”;“小虫子”暗藏“大精彩”,植物专家董立坤揭秘“身边的昆虫生存法则”;“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启蒙地就在动物园”,兽类科普专家邓丽玲介绍不一样的武汉动物园;聚焦湿地,鸟类科普专家颜军分享了“我们给青头潜鸭搭了个台”的故事。
桂建芳院士团队的金鱼研究专家余鹏,将团队培育的百褶裙狮头金鱼带到了现场。经过技术改良和品种选育,百褶裙狮头金鱼能实现3个月繁殖一代,且一条鱼可批量产卵数十次,创造了“产卵次数最多的金鱼”的世界纪录。
“这些金鱼不仅漂亮,还承载着科学家的智慧,感觉它们游过的地方,都是知识的涟漪。”百褶裙狮头金鱼一经亮相就成了现场的“团宠”,陪着孩子来参加活动的赵女士表示,自己比孩子还激动。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定君表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科普活动点燃科学梦想,越来越多的市民因专家的科学指导,开始用行动守护身边的绿水青山,这正是科普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每一场科普讲座、每一次自然研学,都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诠释,对城市绿色发展的辛勤耕耘。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江波表示,湿地花城已成为武汉最靓丽的生态名片,下一步,要让湿地花城成为全民共享的生态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