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裕
通讯员 周梦
5月20日,新闻记者从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获悉,该校上演了一场温暖而特别的“成长秀”。全校特殊儿童走出教室,在春游背包整理、绘本共读、社区取快递、街头探店、出行规划等实景场景中,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从“课本知识”到“生活达人”的蜕变,让折翼天使在真实生活中触摸到成长的温度。
小书包里的“独立宣言”:从全程辅助到自主整理
“水杯放侧面,纸巾装前袋!”红楼广场上12名家长志愿者见证了一二年级学生的“书包变形记”。为了让特殊孩子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学校自编《生活自理训练教材》和小儿歌,通过“起床—穿衣—洗漱—整理”阶梯训练,原本需要全程帮助的孩子,如今能自主完成超50%的春游准备。家长李女士红着眼眶说:“看到孩子第一次独立装好书包,我比他还激动!这是他送给自己的成长礼物。”
绘本搭起友谊桥: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社交
“我们一起画石头好不好?”“绘本阅读融合活动”中,四年级学生小佳(化名)用新学的礼仪用语,主动邀请实验小学伙伴参与鹅卵石彩绘。这个曾经在交往中略显胆怯的女孩,不仅全程主动问好、牵手、交流,更用开朗笑容收获了友谊。“我们坚持了8年的绘本融合活动,终于看到孩子们从‘被帮助者’变成‘主动社交者’。” 一名老师感慨地说,当培智学生牵起普通孩子的手,那一瞬间点亮的,是融合教育最温暖的光。
社区驿站的成长密码:三阶训练破解生活难题
“阿姨,取件码3-2-505!”六年级学生小何在菜鸟驿站熟练完成取件流程。学校创新的“社区生活九宫格”体系,将取快递分解为“辨柜号—输密码—核信息” 等可视化步骤,通过 “课堂训练-模拟情景-社区实景”三阶递进模式,让特殊孩子逐步掌握生活技能。“以前觉得这些孩子离独立很远,现在看到他们能独自完成取快递,才明白合适的方法能打开成长的密码。”志愿者王老师说。
街头探店的蜕变:10公里步行见证独立觉醒
在蔡林记热干面馆,七、八年级学生用图片菜单独立点餐;漫步昙华林时,他们用相机记录“最美建筑”。最让人惊喜的是小宇的变化:这个平时走一公里就喊累的男孩,被任命为领队后,全程步行近10公里带队,还独立完成点餐取餐。“平时总觉得他做不好,今天才发现,放手让孩子尝试,他们能走得更远。”妈妈看着手机里的实时动态,眼眶湿润。
AI赋能出行探索:特殊学生变身“路线规划师”
“地铁5号线转8号线更快!”中职班教室里,学生们通过出行软件和AI工具激烈讨论着学校到省博物馆的路线。从查询路线到制定《出行须知单》,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完成了一场“智慧出行”挑战。而班主任们则通过《德育实践评估表》,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让科技与教育碰撞出成长的火花。
“我们用‘评估—训练—实践—再评估’的闭环模式,让课堂知识在生活中‘落地生根’。” 学校负责人王霞表示,这场分年段设计的实景化实践,不仅是特殊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创新探索,更让社会看到: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潜能,只要给予合适的土壤,他们都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当培智学生背着自己整理的书包,牵着新朋友的手取快递、逛老街、规划路线时,他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串成长的脚印,更是对“教育公平”最生动的诠释——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困在课本里,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生活的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打开通往独立与自信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