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会写稿了,31名学子淬炼传媒新基因
2025-05-24 20:25: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李畅 周楚涵 孙岚

每周日19:30,湖北经济学院东区操场准时响起跑步声。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媒体优才实验班31名学生,正在班主任熊昊的带领下完成2公里夜跑挑战,在课业繁重之余,班级将系统性体能训练深度融入日常培养体系。“刚开始五成同学跑不完全程,现在全员达标并且时间可以控制在15分钟内。”熊昊紧握计时器说道。

两公里夜跑活动

AI会写稿,记者怎么办?

“AI能自动生成新闻稿了,我们更需要培养有文化判断力的传媒人。”熊昊解读实验班的设立初衷:“这或许正是融媒体教育的生动隐喻——既要脚踏实地强健体魄,又要仰望星空传承文明,更需以技术创新架起贯通古今的桥梁。”

这场已经持续一年的“体能马拉松”,悄然提升着每位参与者的身心状态。学生李畅在社交媒体中写道:“当我在寒冬咬牙完成最后一圈冲刺时,终于理解了媒体人为何需要钢铁意志——就像深度报道需要持续追踪,好新闻永远属于坚持到底的人。”

参观前沿科技企业

更大的挑战,来自智媒技术重构传媒业态的浪潮。为此,实验班构建起产学研联动的数字演兵场。2024年冬季,腾讯湖北高管带来“科技赋能文化出海”沙盘推演;而在科大讯飞未来展厅,学子们切身感受着人工智能技术对传媒生态的重构力量。学生李楚峥惊叹:“融媒体人必须建立信息技术化思维。”为深化学生对AI传媒应用的理解,学院特邀武汉大学程明教授、吕尚彬教授等学界专家开展专题培训,系统讲解传媒智能化发展脉络与AI技术实际应用。“虽然AI在内容生成速度上表现卓越,但在内容的深度、情感性与人文关怀方面,仍需人类创作者的深度介入与优化。”学生周楚涵在课后表示。学院同步邀请资深媒体人走进课堂,传授线索发现、稿件打磨、新媒体运营等实操经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从主持控场到互动提问均由学生自主完成,主持人孙岚感慨:“实战压力让我们触摸到新闻现场的温度。”

学院负责人介绍,这种“学界理论+业界实战”的双轨培养模式,已成为实验班教学的常态。近期还将组织学生参与各级融媒体中心实训,在实践中深化智能技术应用能力。

学界专家深度解码AI理论知识

日常点滴都是职业预演

如今,在湖北经济学院校园里,这个由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重点培育的班级,正将“厚基础、强理论、重实践、知前沿”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每天可见的文化实践。

去年12月,实验班师生走进湖北省博物馆,开展“楚韵新声”主题研学。在博物馆里,同学们从古朴纹饰与历史脉络中,深切感悟荆楚文明的璀璨脉络。

调研学习

熊昊介绍,这场精心设计的文化实践暗含多重教学目标:新闻学方向的学生需完成《从青铜铭文看古人传播智慧》的调研报告,通过考据铭文解析古代传播逻辑;网络与新媒体方向的学生要制作文物数字展陈方案;而广播电视编导方向的学生则需创作兼具文化深度与网感表达的短视频,以“网感”表达重构文化叙事。同学们在实践中深度思考传统文化与AI复原、数字展陈等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探索智能化技术推动文物在短视频、虚拟展馆等媒介平台“出圈”的创新可能。学生姚汝涵在参观中感慨:“传媒人应在越王勾践剑的历史锋芒中,看见用创新语态讲述文化故事的使命。”

实战交流

这种专业自觉渗透在校园每个角落,点滴生活都是传媒人的职业预演。他们用镜头捕捉樱花大道的四季轮回,以录音笔收录课堂内外的思想碰撞,在班级公众号“飞扬新传”里,用一篇篇推文定格成长故事。从体能训练中磨砺职业意志,在技术浪潮里探索传媒边界,于文化脉络中厚植专业根基,这群学子们正用实践书写着属于新一代传媒人的青春答卷。正如学院负责人所言,融媒体优才实验班作为全国首批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创新,正在为新闻传播教育在AI时代的转型提供鲜活样本,让“融媒之光”照亮更多可能的未来。

学生设计的班服、班徽与班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