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狄鑫
通讯员 陶晚成
“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考虑与准备。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保持良好的心态”。近日,在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部优秀毕业生代表经验分享会上,刚刚被伦敦大学学院幼教专业录取的2021级学生朱艺欣站在讲台上,将自己的留学申请经历娓娓道来,台下坐满了渴望取经的学弟学妹。
朱艺欣与孩子们
日常养成3个好习惯
“明确目的,是留学规划的第一步。”朱艺欣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定下留学深造的目标后,朱艺欣做了大量功课。她线下到各大留学机构咨询,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从对比中筛选适合自己的信息;仔细研读目标院校的官网信息。“信息甄别很重要,”她提醒,“不要轻信单一来源,多方比对才能去伪存真。”她告诫学弟学妹,在选择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与所选院校匹配。
“好的习惯往往会成就人的一生,难就难在你必须精心策划一个好习惯,把它塞到你的生活中。”朱艺欣的好习惯是与第一排“交友”。无论是上什么课,她总是选择第一排正中的座位。“第一排的座位让我能时刻与老师保持互动并提高听讲效率,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都很喜欢和老师交流。”她强调,“和老师对话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法。课堂上的交流,深化了书本知识,课间的交流,拓宽的是视野,也能勾勒出学术兴趣地图。”
学习上,朱艺欣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与作业“较真”。当有些同学为应付作业“绞尽脑汁”时,她却对每一次的作业格外“较真”。她认为,作业从来都不只是一种形式,如果你敷衍它,它就是你的负担;如果你正视它,把每份作业当作微型研究,它将成为你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工具。“作业就像磨刀石”她告诫学弟学妹,“你对待它的态度,决定它回报你的锋利度。”
首次参加科研工作时,朱艺欣因理科基础薄弱而遭遇“降维打击”。“全新的领域让我失去了所有优势。”为了快速弥补自己在科研工作上的短板,她选择与短板“较劲”——除了多学几次课程内容外,平时只要有时间她就带着笔记本电脑“驻守”在教研室门口,利用间隙时间见缝插针向老师请教,主动创造答疑机会。最终,这个曾经的科研“小白”独立完成了全部数据分析模块。如今回看这段成长记录,她说:“偏科不是枷锁,而是定位仪:制约发展的短板,必须加快补齐。”
“三维学习法”是逆袭法则
朱艺欣向现场学弟学妹们分享了她的“三维学习法”——“广涉猎”“深细研”“贵以行”。朱艺欣表示,知识之间是互通的,无论是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还是艺术创作,都要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努力吸收各种新信息,相信知识的汲取和思维的拓展,能让自己对复杂的世界有更全面深入的认知,以此拓宽自己的视野。
她建议同学们将日常学习与资格考试结合,上学期间学好专业课打基础,同时开始为自己的假期做准备,筛选符合自己要求的实习或者是项目组,暑期多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你提前了解社会,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考研最重要的是强而有力的行动和长久地坚持,想达到某个目标就努力去做,在遇到挫折时依然不退缩。”朱艺欣表示,努力坚持,才有可能取得想要的结果。“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激励自己,比如,关于日常的小任务,可以就用最简单的excel表格记录,把任务可视化,让自己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更有成就感,长期计划用纸质打印,贴在显眼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同时也可以使用打卡软件,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进度。”
在分享会上,朱艺欣徐徐展开了属于自己的完整“成长地图”。从黄石到伦敦,两地之间直线距离长达9000公里,然而朱艺欣以勤奋为笔、以努力为墨,生动地诠释出:丈量遥远距离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测量工具,而是永不停歇的前行脚步。
“留学不是终点,而是新的人生起点。”朱艺欣说,“我希望将来能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文化,也把国际先进的幼教理念带回国,让更多的幼儿受益。”
台下响起热烈掌声。许多学生围上前请教细节,朱艺欣耐心地一一解答。在初夏的日子里,一颗梦想的种子正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