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裕
课前用墨水屏预习微课,课中实时数据分析精准“揪”出知识盲区,课后分层作业自动推送……9月23日,在武汉市第四十五中学的报告厅里,一节由叶蓓老师执教的数字化展示课,让在场教育工作者看到了“教联体”课堂变革的新样态。
当天,“教联体”建设研讨会在此举行,来自衔接型、共建型、复合型三类“教联体”的学校代表、街道负责人、教育专家等齐聚一堂,围绕“以教联体建设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展开讨论,分享实践经验。
“看得见的教育,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四十五中张红军书记在分享办学经验时说道。近年来,学校一边苦练“内功”,深耕课堂改革,一边打开校门推进“教联体”协作,为学生打造多元成才平台。
什么是“教联体”?现场三类不同的实践路径给出了答案:
实验小学、四十五中、实验中学组成“衔接型教联体”,打破学段壁垒。初中老师走进小学毕业班上课,小学和初中老师一起走进高中课堂,了解新高考要求。“近三年,‘教联体’内教师子女多数选择升入四十五中,这份信任让我们感动。”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说。
武汉中学初中部、四十五中、文华中学等五校则组成“红色联盟”,通过轮值主持、共建课程等方式,推动区域教育均衡。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复合型教联体”的社区参与。黄鹤楼街道办事处主任干毅介绍,街道搭台开展“双语小导游”“鹤耋安”敬老活动等,让学生从“校园小课堂”走向“社会大天地”。“我们整合场地、人力等资源,让校社共建有力度也有温度。”
湖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朱爱国提出“三通四自”协同育人模式:学校横向沟通、学段纵向贯通、校内外联通,鼓励教联体“自发组建、自愿参与、自主开展、自由讨论”,构建家校社共育生态。
武昌区教育局副局长罗荣总结指出,教联体建设是打破教育壁垒、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希望各校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真正为学生搭建成长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