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肖杨
通讯员 姜胜来
10月10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湖北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镧介绍,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强调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的重要抓手,明确提出“做强概念验证中心、制造业中试平台、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科创企业孵化器、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等‘五大支撑’,加快打通‘转化——孵化——产业化’循环链条”“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省科技厅成立工作专班,在梳理湖北省现有政策文件、学习借鉴外省市先进经验做法、组织开展调研座谈的基础上,起草形成了《湖北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广泛征求有关部门、高校、科技园区及科创企业的意见后,经省委常委会及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以省委科技委名义印发实施。
《若干措施》在起草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深化改革。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没有”“敢不敢”“能不能”三个关键,加快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二是坚持目标导向,注重务实管用。认真分析梳理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量、金额、流向、领域等情况,立足实际,科学测算政策目标,力争经过三年左右时间,推动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高到50%。
三是坚持效果导向,注重整体推进。从“创新政策、创新平台、创新氛围、创新服务”等方面统筹发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工作体系,集成转化服务资源,构建协同推进机制,切实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若干措施》从强化高质量成果供给、改革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优化成果转化生态、健全成果转化推动工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17条具体措施。
一是提高高校策源能力,增强成果有效供给。围绕加强技术协同攻关产出成果、创新服务机制培育高价值专利、优化平台功能提升成果供给质量、推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新型收入分配改革等重点工作,从源头提升成果供给水平。提出支持高校联合企业聚焦“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需求,开展“61020”全链条攻关及“尖刀”技术攻关,新建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支持高校建立高水平科研平台开展成果转化,对高校开展“五技合同”认定登记给予激励等具体举措。
二是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深化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资产单列管理、采取有利于成果转化的定价方式、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健全完善有利于企业承接成果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等重点,推动全链条、系统性改革,突破改革瓶颈。提出制定出台赋权工作指引、实施细则、负面清单,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人才评价、绩效考核等挂钩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科研人员使用财政资金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免责情形,推动符合尽职免责条件的科技成果转化不纳入国有资产绩效和保值增值考核范围等具体举措。
三是强化创新要素支撑,优化成果转化全链条生态。从推动新建概念验证中心和制造业中试平台、打造高校成果供需对接信息化平台、加快建设成果转化孵化载体、大力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培育壮大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加大基金信贷保险支持力度等方面,形成创新要素有效支撑的良好转化生态。提出依托供需对接信息化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推进大学科技园提供“低成本、高品质”的创新创业空间,完善科创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组织工作机制,对技术经理人开展成果转化给予激励和支持,设立10亿元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直投基金群等具体举措。
四是加强统筹协调指导,完善转化推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统筹协调作用,构建部门横向协同配合、市州纵向联动推进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机制。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聚力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堵点卡点,加快构建“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协同联动,压实工作责任。制定部署62项重点任务责任清单,逐项明确具体举措、时间节点和责任部门,确保落实落地。二是履行牵头职责,加强工作调度。充分发挥省委科技委统筹协调指导作用,会同省委科技委各成员单位,建立“周跟进、月统计、季分析”推进机制。三是加强持续跟踪,评估政策效果。定期梳理总结并及时发布政策实施亮点成效。邀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周期性评估,结合实际对政策进行调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