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屏
通讯员 郑嘉
筷子操有浓郁民族特色
骑马操、筷子操、花球操,循环跑、动物流、绳梯跳,连自由活动都是编花篮。10月11日上午,2025年武汉市中小学大课间展演活动(第二场)在武汉市光谷第十四小学(下文简称“光谷十四小”)举行,40分钟大课间里,二到五年级的1200多名学生一刻不停,在小操场上高质量地完成了三操及七八种体能游戏。结束时,许多孩子满头大汗,但笑得非常开心。
好玩的体能游戏,徒手就能玩
在家长代表们的感叹“活动量这么大,我都做不下来”中,来观摩学习的武汉市各区体卫艺站(中心)分管负责人、中小学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们,问出了专业问题:这么小的人均场地(操场跑道不足300米),这么丰富的游戏化训练,如何能开展得这么有序,衔接得这么丝滑,使人人投入其中,并最终达成每个学龄段学生的体能训练目标?
光谷十四小校长方黎介绍,学校将大课间作为一节精品课来设计,至今已迭代至5.0版,“最开始可能只有‘七彩阳光’加花球啦啦操加几种体能游戏,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的体育大咖们的不断打磨下,内容越来越丰富,特色越来越明晰。通过家校协同、每天练习,每个孩子都较好地掌握了动作,做起来更有成就感。至于如何利用好小场地,我们的经验是反复实验,多利用‘穿插’,同时精细画点,做好辅助。操场上除了学生站位点、器具占位点,还画了慢跑线。”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室党支部书记、武汉市小学体育教研员顾静做了全程专业指导。她说,大课间活动的核心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每一位孩子站在操场正中央”,通过科学运动实现体质提升。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需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三位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武汉市教育局严格对标国家政策,在2023年启动的“体质健康提升三年行动”中,将“基础体能训练占比不低于40%”纳入刚性考核指标,并要求通过动态监测机制确保学生运动心率达到中等强度区间,以科学数据支撑学生灵敏、速度、耐力、柔韧、力量五项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编花篮,大孩子小孩子都很熟悉和喜欢
她介绍,光谷十四小大课间活动的分层设计充分体现了科学适配原则,构建了“文化传承+审美赋能+体能挑战”三位一体的特色大课间课程链。其中“筷子操”以蒙古族筷子舞动作为基础,融合击肩、击胯、打地等传统元素,让学生在节奏明快的敲击声中感受民族文化的豪迈与洒脱。通过多种队形变化,既增强了学生身体的协调性与节奏感,也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团队合作的凝聚力。“花球啦啦操”结合各色花球的视觉冲击力,设计多层次队形变换,通过动态流动与空间转换,通过中高强度的整套操练习,既提升学生肢体的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也增强了孩子们的表现力、节奏感和审美素养。动作创编注重力度与柔韧的结合,充分展示学生的“健与美”的动作呈现,回应了“以体健身、以体润心”的育人目标。“体能游戏”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差异化游戏模块,如“绳梯敏捷挑战”、“翻山越岭”等趣味体能,融入跑、跳、支撑、爬等基本动作技能,通过情境化、游戏化的多种身体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团队合作,在趣味竞争中夯实体能基础。
“未来的大课间建设,应当超越‘活动时间’的简单概念,而成为点燃学生终身运动热情的火种。我们期待更多学校通过科学设计的运动体验,让每个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流汗的感觉、享受协作的快乐,让运动从‘任务’升华为‘本能’。我们也鼓励各校在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的‘四维融合’框架下,始终坚持育人本质,探索大课间活动校本化的实践路径,让孩子的每一次心跳都指向成长,每一次奔跑都充满意义。”武汉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