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谢小琴 潘薇
一辆低速无人车载着快递,从仓储站驶出,穿行城市街道,精准抵达小区驿站——这样的智能配送场景,不久将在武汉经开区成为现实。10月18日,在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车谷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上,中成汽车低速无人车运力共享平台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该区首个低速无人驾驶示范项目落地,区域物流体系正加速向高效化、智能化升级。
本次大会现场共签约30个重点项目,覆盖校地合作、校企联合、科研攻关与产业招商等多个层面。武汉理工大学分别与武汉经开区、广西汽车集团、比亚迪、北京理想汽车、中国移动湖北公司等签订校地、校企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签订科研项目14个,签约金额9.42亿元,招商项目11个,签约金额51.57亿元。校地、校企、招商项目签约金额合计60.99亿元。为湖北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武汉市副市长李湛在致辞中表示,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是校地合作的典范,也是广大校友和企业家扎根武汉、共建“中国车谷”的重要平台。他强调,武汉将持续优化政策与服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更多校友企业落地生根。湖北省政协副主席马旭明指出,武汉理工大学作为全省科技与人才的重要支撑,其与车谷的深度融合,是湖北构建“环大学创新发展带”、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兼总裁马东辉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表示:“工科生要用技术去回应时代的需求。一道数学题有正确答案,但现实世界的难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他表示,理想汽车将持续与母校在人才培养、技术互联与生态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追求卓越”,为中国迈向汽车强国贡献力量。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作为校地融合的重要载体,一期已于去年建成投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及千余名师生正式入驻。此次大会上,校地双方进一步签署协议,启动二期、三期建设,持续拓展产学研协同空间。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王发洲在主题推介中强调,学校将立足军山校区,构建“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校友链”五链合一的生态体系,肩负起与湖北省、武汉市共同打造中国车谷创新高地与汽车产业新生态的重任。下一步,学校将按照“10年谋远、5年攻坚、3年突破”的战略路径,沿着“创新融合研究型大学”之路,将特色高水平建设推向新高度。
武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现场推介,指出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正由“中国车谷”加速迈向“世界车谷”。经开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因汽车结缘,双方合作基础良好、成果丰硕,共创多个“首创”成果,正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车规级芯片、车用软件产业升级,在氢能、轻量化及固态电池材料等前沿领域布局,持续推动低空经济、绿色船舶协同发力,诚邀全球伙伴共谋发展,共享机遇。
“学校希望把实验室建到企业,也希望企业将创新平台建在学校。”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胡杰说。这种“双向共建”模式,成为本次大会校企融合的鲜明注脚。
除低速无人车项目外,离子能源武汉总部基地等一批前沿项目也同步落地军山新城,聚焦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核心技术,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吴晓飞认为,高校资源的持续导入,为汽车产业转型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创新型人才力量。
本次大会汇聚政、产、学、研、金等多方力量,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具身智能、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通过系列专题会议,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激活校友经济,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图片由许余庆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