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先生的逝世虽说不是意外,但心里还是很难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前副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对红星新闻回忆起与杨振宁戏剧性的结识,以及与其最后一次单独吃饭的往事。
自上世纪60年代起,杨振宁经常到访香港中文大学并担任教研工作。香港中文大学另一位前副校长杨纲凯也与杨振宁有诸多接触。杨纲凯历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研究院院长及副校长,曾与杨振宁同教一门课。
杨纲凯对红星新闻表示,杨振宁治学有儒家风格,稳重谨慎,言必有物,“讲课时没有一句废话”。
曾每年到香港中文大学工作三个月
住大学宿舍,还一度开课
自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退休后直至逝世,杨振宁的正式职务中,除了清华大学教授,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021年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仪式”就由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物理学会联合举办。
10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官网首页也变为黑白。
杨振宁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关系始于1964年应邀为该校演讲,讲座盛况空前。杨纲凯说,当时还是中学生的自己也在,远远地看见他,算起来已经60年了。在从事物理学研究后,他的研究方向与杨振宁相近。
据悉,杨振宁自1964年的演讲后,经常到访该校并担任教研工作,历任荣誉教授、博文讲座教授、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对香港中文大学尤其是该校物理系的科研与教育发展勋劳卓著。
徐扬生说,杨振宁初期跟内地关系的开展,通过了香港中文大学这一平台。
徐扬生说,他与杨振宁住在同一栋教师宿舍,经常在一个书院吃饭,作为同事经常在一起。徐扬生回忆,跟杨振宁的第一次见面颇具戏剧性。“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游泳池,换衣服的地方,他找不到自己的钥匙了,冻得受不了,杜致礼还在外面等着他。我就去游泳池里找遍了,十分钟以后把钥匙给他拿回来,所以他很感谢我。”
杨纲凯回忆,数年间,杨振宁每年来香港中文大学工作三个月,住在大学宿舍,还一度开课。其中一门课是两人合作的。“他教了三周,他教的是高深抽象、天马行空的,我在后面补了十周,就是把他的天马行空的东西落地。”
此外,他还在数件事务上给杨振宁帮忙,包括组织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AAPPS)、创立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等,因此两人接触较多。
他治学老派,有儒家风格
稳重谨慎,言必有物,“永远怀念他”
杨纲凯认为,作为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治学风格上还是非常老派的,有儒家风格,毕竟他的性格是年轻时还在中国时就形成的。“他表现得非常稳重、谨慎,不会随意说话,而且话不多,言必有物,清楚、有逻辑。他讲课的时候没有一句废话。”
杨纲凯举例,很多次,自己问他一些物理问题,他都说我不知道。“其实他绝对知道,他懂得肯定比我多。他说‘我不懂’的意思是他没有百分之百搞懂。他总要自己百分之百清楚才说。这跟现在很多年轻人懂了十分之一就瞎说的风格是完全不一样的。”
徐扬生则形容杨振宁“学养深厚,真诚纯洁”。他评价,杨振宁治学严谨,是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让他尤为印象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杨振宁为人真诚,是一个非常纯洁的科学家;二是他非常热爱书法等中国文化,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徐扬生回忆,跟杨振宁最后一次单独吃饭在香港,自己还邀请他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做演讲,他答应了,但后来未能成行。
实际上,杨振宁的诺贝尔奖奖章现在就在香港中文大学。在1999年退休之年,杨振宁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奖章、文章、信札、手稿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该校于2002年设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收藏这些珍品,并已将馆内藏品数字化,在线开放浏览。
“杨先生把几乎所有最珍贵的资料都捐给了香港中文大学,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创立也十分关心和支持。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徐扬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