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陈梦琦
近日,湖北省委人才办、省教育厅发布了2025年“楚天英才计划”·教育人才项目“楚天名师”名单,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古永红教授获评“楚天名师”,全省高职领域仅四名教师获此荣誉。
古永红,中共党员,教授。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培养对象,湖北省科技厅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宜昌市科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获评宜昌市先进工作者、宜昌市青年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古永红教授躬耕教坛10年,锐意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他也是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的缩影。近年来,该校在服务区域化工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开展诸多工作。
以爱育人,点亮学子成才之路
“还记得2015年刚接手应用化工技术班时,开学第二天就有近10名学生咨询转专业。”古永红回忆道。面对这些因高考失利而迷茫的学生,他选择用爱心和耐心去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他坚持每天深入学生寝室和教室,陪学生练广播操、参加文艺活动,用生硬的动作和跑调的歌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渐渐地,这个原本涣散的班级变得团结向上,最终无一人转专业。如今,这些学生都已成长为兴发、安琪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他的班级管理得到了学院的高度认可,连续5个学期获评优秀班主任,也获得了学校“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古永红教授始终坚持以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聚焦化工行业技术变革与人才需求。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教学改革,主持项目于2021年、2024年两度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主持建设的绿色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典型案例,并列为国家级培育单位。
他先后主持或牵头推进精细磷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绿色化工智能制造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五项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重点任务,主持项目入选湖北省第一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参与建设化工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电子级磷酸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其带领的团队获评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及宜昌市科技创新团队,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改革成果。
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1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与兴发集团联合组建湖北省首个化工产业学院——兴发学院,古永红教授担任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兴发学院全面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目标导向型绩效考核体系,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校企共同体。为适应化工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古永红带领团队率先组建了绿色化工智能制造专业群,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和工作流程,对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将现代化工企业标准、化工环境保护等教学内容融入课堂,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绿色、安全、环保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学校学习+实训中心操作+企业实践”的三站联动模式,为区域化工企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近年来,学院累计为宜昌及周边地区培养化工类专业人才3000余人,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在宜就业率达97%。

围绕湖北省现代化工万亿级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古永红教授深入调研现代化工产业链与技术链,系统构建“绿色化工智能制造高水平专业群”。他带领团队实施“目标导向、挂图作战”的建设机制,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实训基地重建、师资团队重塑”综合改革,形成“产业引领、资源整合、数字赋能”的专业群建设路径。
经过五年建设,该专业群以“优秀”等次通过湖北省高水平专业群验收,并被认定为服务湖北省现代化工产业集群的重点专业群。2025年,专业群成功立项为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实现学校历史性突破,建设总投入达3.2亿元,为学校打造国家级职业教育品牌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改革,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自2022年任机电工程学院院长以来,古永红教授持续推进学院治理体系改革,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构建以虚拟仿真实训为特色、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建成融“教、学、训、研、创”于一体的化工开放型实践中心。
他牵头组建全国精细磷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宜昌化工职教联盟,推动校企共建宜昌市磷石膏建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环保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其主持的磷石膏高值化利用技术在企业转化应用,当年实现增效330余万元,累计增效超千万元,环保与经济效益显著。
从工程师到教师,从企业到学校,古永红教授用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他将个人的理想融入了化工产业发展的江河,将心血倾注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产业真切地听到了职业教育强劲而有力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