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辟90亩“责任田”,为学生开设这门“成长必修课”
2025-11-05 21:0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国倩

通讯员 晏亮 杨云峰

铁锹破土,种子落地,汗水浸润……11月3日,长江大学校园内一片90亩的土地上人头攒动,充满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这不是普通的农田耕作,而是长江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正式启动仪式,标志着该校2025级全体本科生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责任田”,田间地头成了他们的新课堂。

90亩“责任田”迎新生

田间地头上劳动必修课

3日上午,该校副校长许锋将一面象征着勤劳与担当的“劳动先锋团”旗帜授予学生代表,并宣布这片占地广阔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正式启用。自此,翻土、播种、浇水、施肥、除草这些传统农活,正式成为了长江大学2025级新生的劳动实践必修课。

启动仪式后,师生们一同奔赴“责任田”,挥锹挖渠、刨土撒种,亲手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第一批希望的种子。技术专家在现场细致演示播种的流程与规范,从行距到深度,一一讲解。“原来种菜有这么多学问!”信息与数学学院的胡佳禾同学边听边记,深感劳动中的智慧。

据了解,该基地总面积约60030平方米,面向东校区13个学院的129个班级开放,学校在西校区也同步建设了劳动教育基地,向西校区2025级本科生开放。基地创新采用“校院联动、师生共建”的运作模式,学校机关干部与学院师生将共同参与劳动实践。

在学生组织与考核方面,实行“全员参与、先锋为标、内外结合、多维激励”的模式,一方面开设劳动实践必修课,要求所有新生参与相关基础劳动,成绩纳入第一课堂管理;另一方面组建“劳动教育先锋团”,承担精细化耕作等高阶任务,将先锋团学生表现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

从播种到收获全程记录

劳动成果将直通食堂餐桌

在这片“田间课堂”里,种植品类丰富多彩,涵盖二月兰、小白菜、菠菜、萝卜、香菜、生菜等多种作物。学生们不仅要亲身躬耕,还需学习作物生长规律,记录劳动心得。为确保教学效果,学校配备了农林专业教师团队,为同学们提供全程技术指导。

“这不仅是一块土地,更是我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新课堂、新阵地。”该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张科介绍,基地建设是学校推动劳动教育改革、深化“五育并举”培养体系的关键一环,旨在构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深度融合的实践体系,培养“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

副校长许锋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希望通过劳动教育,同学们能感受到田园的芬芳,收获劳动的果实,在出力流汗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厚植责任担当、家国情怀,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基地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价值实现机制。学生们亲手种植的蔬菜,未来可通过市场化运营进行售卖,让他们直观感受劳动创造的经济价值;也可以进行公益捐赠,传递校园温暖;还将与学校饮食中心联动,直供食堂餐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说不定以后在食堂吃到的樱桃萝卜,就是我们自己种的!”教育与体育学院的张车佳同学兴奋地感慨。资源与环境学院12501班团支书汤俊铭也表示,同学们热情高涨,对这门独特的必修课充满期待。

像张车佳、汤俊铭一样,许多同学在劳动中收获了全新的体验,他们纷纷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种地日记”。主动报名加入“劳动先锋团”种植组的张昕轶同学说:“我经常帮家里做农活,之后我们先锋团成员还会接受培训,帮助同学们把菜种得更好。”

(图源:长江大学)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