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朱勇进
实习生 李雅玲 邓伟
乡村振兴,科技先行。11月12日,2025年湖北省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决赛在武汉圆满落幕,15项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用技术同台竞技。最终5项技术荣获大赛一等奖,10项技术获得二等奖,25项技术获得三等奖。这一批创新性强、实用性高的技术,展现了湖北农业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2025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决赛
一片“艾叶”暖世界,两把“钥匙”拯艾农
“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微香尚可除邪怪,绿叶尤宜做针灸”,自古以来,“艾”便以药用价值和文化底蕴载入诗句,在乡野田间留下深深印记。而今,传统艾草种植的困境让不少艾农犯了难,“种质杂、效率低、利润薄”正是传统蕲艾种植的普遍痛点。
在大赛现场,“蕲艾良种良法种植技术”汇报人孙艳为大家讲解了他们湖北蕲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如何面对这一困境的——他们为艾农送去两把“钥匙”——良种和良法。湖北蕲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湖北中医药大学历时8年,选育出“蕲黄一号”和“蕲青一号”两个优良品种。在种植技术上,“改春种为秋种、改栽苗为根植、改宽畦为窄垄、改化肥为配施、改单茬为多茬”,使成本减半产量翻番。“光技术不够,我们更要打造共同富裕的生态系统。”孙艳说。因此公司还构建起“农机农艺融合+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生态。通过推广机械化种植,效率提升15倍;将艾草根+茎+叶深度开发为18个系列1000多种产品,实现“一株艾草全身是宝”。
“蕲艾良种良法种植技术”汇报人孙艳为大家讲解
目前,该技术已在蕲春县等15个乡镇233个村推广,种植面积达10万亩,带动合作社245个、农户6450户,实现节本增效2600万元,创收8450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横车镇路口村民顾雄军在采访中欣喜地表示:“去年严格按照新技术种植,每亩比往年多收了65公斤,增收了17300多元,明年还要继续用!”
多项创新技术同台竞技,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除了蕲艾技术,其他获奖项目同样亮点纷呈:“种子芯片与科技智钵双擎”蔬菜瓜果高效育苗技术,优质“种子芯片”(与“科技智钵”深度融合,把优良的基因、先进的载体和科学的管理三者有机结合,实现“好种出好苗,好苗保好产”的目标。该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该技术已在湖北省武汉东西湖和荆州周边、宜昌长阳、恩施利川、恩施建始区域的多个核心乡镇进行示范推广。全年示范应用总面积达5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应用超过2.3万亩。
柑橘绿色提质与设施增效技术,推广发酵有机水肥替代化肥,结合生物天敌防治与物理防治实现病虫害生态调控,并通过防草布实现无除草剂耕作,技术成本低且实用,适合小农户应用。目前该技术已推广6000亩,带动500多户农户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林下‘灵芝-赤松茸’高效生态循环与加工增值技术”项目为山区林业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这个项目的核心在于利用林业废弃物通过‘两轮转化,三轮增值’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还大大增加产业效益。”
项目负责人赵如琼介绍,该项目通过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开发的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技术,将林业废弃物转化为灵芝的栽培基质,灵芝采收后的菌糠再用于种植赤松茸,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再通过梯次加工,将灵芝、赤松茸加工成系列产品,其中包括2个“蓝帽子”保健食品。目前,该技术已在神农架、保康、宜城等地推广应用,实现户均增收3.2万元,形成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共赢的良好局面。
“获得一等奖是对我们团队多年努力的巨大肯定。”负责人赵如琼表示,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林区废弃物处理的难题,更瞄准了大健康产业,前景广阔。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将这种“双菌轮作”模式拓展到香菇、羊肚菌等更多品类,进一步提升林业副产物的附加值,为湖北的大健康产业和生态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林下‘灵芝-赤松茸’高效循环与增值技术”汇报人贺倩为大家讲解
以赛促用,打通科技下乡“最后一公里”
本次大赛由湖北省科技厅主办,以“创新赋能·科技富民”为主题,设置总奖金600万元,通过“路演+推荐官+大众投票”的多元评审机制,推动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大赛覆盖粮油高效生产、智能农机、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六大领域,成为湖北激活农业科技活力、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
现场大众评审团
从2023年起,乡村振兴实用技术大赛已持续举办3届。大赛以赛促推、以赛促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农村实用技术示范推广与成果转化,以科技根基筑牢强县工程,让科技赋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音”,助力湖北走出一条科技引领、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谈到,希望全省农业科技战线继续强化使命担当、勇立创新潮头,继续研发和推广更多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支撑更多先进实用技术扎根荆楚大地,全面推进湖北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湖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致辞
大赛结束后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