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杜婵媛 文雯
“原来江豚的微笑背后藏着生存危机,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们!”10月22日起,武汉市青山区钢城第十八小学四五年级的课堂上热闹非凡,华中师范大学科创协会带来的长江系列公益课,让同学们沉浸式解锁长江生态知识,在欢声笑语中种下环保种子。

“长江像一条巨大的长龙,从雪山出发,跑过11个省份了!”课程一开始,老师就用趣味课件带大家认识“母亲河”,从长江的源头故事到“黄金水道”的神奇,一个个生动案例让同学们听得目不转睛。当讲到中华鲟、江豚、扬子鳄这三种“长江明星”时,课堂气氛更是热烈——“中华鲟能长到好几米长,是‘水中大熊猫’!”“扬子鳄是活化石,鳞片居然这么坚硬!”同学们一边对着图片惊叹,一边认真记录。


为了让抽象知识变好懂,老师还玩起了“类比魔法”:“中华鲟的个体,就像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一样,独一无二!”结合“生物匹配”小游戏,大家在抢答中记住了每种生物的特点。五年级的付子修兴奋地说:“原来江豚的皮肤滑溜溜的,还会和同伴协作找食物,太有意思了,我现在都能说出它们的3个小秘密!”


“种群小课堂”则藏着别样巧思。老师先以“教室里的师生”举例,轻松引出“种群”概念,随后发放学习表单。同学们对照表单认真研读,时而蹙眉思考,时而小声讨论:“中华鲟要产黏性卵,中游的浅滩水流不急,应该适合它们吧?”“江豚得靠回声定位找鱼,下游河口鱼虾多,肯定是它们的乐园!”在一步步推导中,大家不仅准确匹配出每种动物的栖息区域,更在自主探究里读懂了“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道理。四年级的伍嘉铎拿着填好的表单分享:“原来动物选家这么有讲究,环境变了它们就没法生存,我们要保护好长江家园。”


随着课程循序渐进,从认识生物个体到解锁种群奥秘,同学们不仅摸清了长江生态的小规律,更点燃了保护热情。“以后我要当长江守护者,告诉身边人别污染河水,让江豚一直微笑下去!”课程结束时,同学们纷纷表达心愿。
这场趣味十足的公益课,让长江保护知识“活”了起来,也让环保的种子在十八小孩子们心中慢慢发芽。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协堂表示,在全民弘扬生态文明的时代背景下,我校以“双减”精神为背景,未来将通过持续性的科普教育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生态文明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