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节课烂熟于心,扇子练坏10把,他获“教师五项”技能大赛特等奖
2025-11-17 14:0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张静娴

在刚刚落幕的武汉市第十九届教师五项技能大赛上,来自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的教师李桢,捧起了令人瞩目的特等奖证书。这位曾带领学生斩获世界冠军,编排的节目亮相央视春晚和冬残奥会开幕式的特教老师,用跨界融合的才艺展示和深耕不辍的备赛付出,诠释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真谛。

李桢在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后台

90节课烂熟于心,为备赛扇子练坏10把

“这场比赛是我见过最难的,但也是收获最多的。”回忆备赛历程,李桢感慨万千。赛事周期横跨近10个月,从洪山区选拔到武汉市决赛,一级级筛选如同“升级打怪”。仅第一阶段的教学设计环节,他就需要熟练掌握三个单元共90多节课的内容,涵盖古典舞、声乐、武术、戏曲等多个领域。

备赛期间,为了应对未知的授课需求,原本教舞蹈的他从零学起:“扇子功真是隔行如隔山,刚开始手指都不灵活,转起来总掉。”李桢说,为了让动作形成肌肉记忆,他每天在办公室练习,光扇子就练坏了10把;为了更好地呈现岳飞的形象,他在办公室也穿上厚底靴,厚底靴刚开始穿时频繁崴脚,他硬是穿到“像长在脚上一样”。暑假里,他还专门练习钢笔字和黑板字,弥补舞蹈学科缺乏板书训练的短板。

李桢和学生在一起

不仅如此,李桢还笑称:“通过这次比赛,我的针线活也变厉害了!”无声授课的20分钟时限,让他在教具服装改造上也花费了大量精力:“舞蹈课要展示不同人物形象,换衣服得快,不然耽误上课节奏。”于是原本生疏的针法,到后来能熟练把复杂戏服改成一扣即穿的样式。

比赛中穿罗汉服授课时,他因紧张拉错线,衣服瞬间成了死扣。“当时能感应到评委的目光,也知道时间在走,心里急但不能慌。”他顺势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衣服我太喜欢了,舍不得脱啦!”一句机智的话,让课堂多了份生动。

听不到但看得到,他研究出手语朗诵

4分钟的才艺展示环节,成为李桢教育理念的集中呈现。伴随着京剧流水板的节奏,他以岳飞形象手持长枪登场,武戏表演刚劲有力。突然长枪落地,静音环境瞬间模拟出听障孩子的感知世界,随后他缓缓捡起长枪:“我们听不到但可以看得到,我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出了手语朗诵,对!看朗诵!”

背景音乐中,他用手语演绎《满江红》:“怒发冲冠”时手势刚劲,“壮怀激烈”时幅度拉大,“每个情绪都有对应的力度,就像说话有抑扬顿挫一样”。

这一创意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22年冬残奥会期间,李桢就与毕业的就职于中国残联艺术团的学生反复琢磨,如何让听障孩子通过手语感知文学情感。“朗诵有强弱起伏,手语也该有力度和幅度的变化。”他打破传统手语歌的刻板印象,让手语成为传递情感与思想的桥梁,并将这一探索融入日常教学,“舞蹈是媒介,得让孩子懂背后的文化,不然动作再标准也没魂。”

如果说技能是“筋骨”,那么教育思想则是“灵魂”。备赛过程中,让李桢感触最深的,是自身眼界的开阔。

“华师附小的彭老师点醒了我,她是全国教育工会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她告诉我不能只停留在技能展示上,要跳到‘教育家精神’的高度。”在建议下,李桢把去年到今年10月的《人民教育》杂志都阅读了一遍,从读不懂、记不住的痛苦,到逐渐豁然开朗。“那些碎片化的知识好像长出了触手,彼此连接。我感觉自己不能再只做一位‘教书匠’了。”

“这份荣誉不是终点,是给特殊孩子们的‘新起点’。”李桢说,未来他会带着备赛时的韧劲与新悟到的教育思路,继续做孩子们的“舞蹈哥哥”,用更有温度的教学,帮听障孩子们搭建起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

武汉市第二聋哑学校党支部书记霍晓红表示,作为中青年教师优秀代表,李桢以舞蹈为媒,激发了全校教师“比学赶超”的热情,增强了大家对特教事业的认同与热爱。近年来,学校通过“老带新”模式,由李桢等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新进舞蹈老师排练节目、示范教学,以实际行动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形成了“言传身教、奋勇向上”的良好氛围,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持续动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