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巴中,诗和远方!巴山蜀水奏响文旅新乐章
2025-07-09 15:36: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张艳 刘微 徐颖 高东起

海报设计:黄达

一路疾驰一路欢歌,一曲文旅新乐章,奏响在巴山蜀水间。

2025年6月27日,巴南高铁迎来了开通运营一周年。一年来,巴南高铁这条纵贯川东北的钢铁长龙,客流呈稳步增长态势,累计安全运送旅客777万人次,日均约2.1万人次,已成为连接巴中与成都、重庆、广州的“黄金纽带”。

回望365个日夜,巴南高铁悄然重塑了区域发展肌理,为巴中市旅游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让这座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6月25日—28日,由中共巴中市委宣传部主办、新闻承办的“老区新动能 振兴加速度——2025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巴中行”活动举行,新闻与澎湃新闻、红星新闻、上游新闻、潮新闻、大皖新闻、大风新闻、大河报·豫视频、潇湘晨报·晨视频、赣赢、现代快报等全国新兴主流媒体及网络达人组成的采访团,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沿着精心规划的旅游线路,亲身感受巴南铁路开通后给巴中旅游带来的巨大变化。

恩阳科普大视界:科技与知识的奇妙之旅

采访团首站来到恩阳科普大视界,这里是一座集科技、文化、旅游、研学于一体的国家级科普视听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园区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依托“成都影视硅谷国家级超高清基地”和“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创新与应用国家广电总局实验室”两大国家级视听产学研平台,打造了多个沉浸式数字光影科普视听场馆群落。

走进飞翔影院,观众仿佛化身飞鸟,在超高清的视觉体验与逼真的感官模拟中,俯瞰世界各地的壮丽景观,感受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刺激。元宇宙光影聚落则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空间,利用先进的光影技术,构建出奇幻的虚拟世界,让游客沉浸其中,探索未知的奥秘。大巴山影像记忆馆内,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生动展现了大巴山地区的发展变迁,让人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自巴南铁路开通以来,恩阳科普大视界的游客接待量显著增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尤其是学生群体前来打卡,不少人是乘坐高铁远道从全国各地而来。便捷的交通,让更多人能够轻松抵达这里,开启一场科技与知识的奇妙之旅。

恩阳古镇与《船说》:千年古韵浸润梦幻夜游

恩阳古镇这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较为完好地保存着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有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自南北朝建制,迄今近1500年,曾是川东北重要的水码头和物资集散中心。

漫步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而当夜幕降临,恩阳古镇便迎来了另一番精彩——大型情境式夜游演出《恩阳船说》登场。这是中国首个以米仓古道文化为主题的川内首个大型情境夜游项目。以大宋为背景,通过光影、实景演绎等现代科技手段,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恩阳码头的绝美爱情故事,融汇“恩义、恩爱、恩典”三大文化要素。

游客们乘船顺流而下,河道两岸的灯光秀炫彩夺目,实景演绎让人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繁华的年代。《恩阳船说》自推出以来,便成了恩阳古镇的一张亮丽名片。巴南铁路开通后,前来观看演出的游客数量大幅增长。今年端午假期,依托龙舟赛事和《恩阳船说》演出,恩阳区共接待游客72.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0%、368%。

南龛石窟:千年石刻艺术的瑰宝

南龛石窟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南1公里的南龛坡山,这里的摩崖造像开创于隋唐,历代均有增刻,现存174龛2700余尊造像,人物造型丰满,雕刻技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走进石窟,仿佛置身于一座艺术殿堂。一尊尊摩崖造像神态各异,或慈祥或庄严,栩栩如生。石窟中的飞天造型飘逸灵动、衣带当风,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南龛石窟不仅是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巴南铁路的开通,让更多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有机会前来领略南龛石窟的魅力。过去一年,南龛石窟的游客到访量增长不少。许多游客表示,正是因为高铁的便捷,才让他们能够将南龛石窟纳入自己的旅行计划。

烈士陵园和将帅碑林: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位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这里庄严肃穆,松柏常青,25048名烈士长眠于此。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气势恢宏的“铁血丹心”广场,广场上的雕塑展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战斗形象。拾级而上,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烈士墓碑,每一座墓碑都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也是一处红色旅游胜地。这里是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而建,碑林内矗立着138名红军将帅的纪念碑和纪念亭,刻有5000余名红军烈士的名录。

漫步在碑林之中,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红军将士们为了理想信念,浴血奋战的场景。一座座纪念碑巍峨耸立,记录着将帅们的赫赫战功;一段段文字介绍,生动地讲述着他们的革命故事。这里不仅是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更是对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随着巴南铁路的开通,巴中市红色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乘坐高铁前来开展红色研学、缅怀先烈的游客络绎不绝。

“父亲原乡”文化IP赋能“巴山美村”

在巴中,“父亲原乡”这一文化IP正与“巴山美村”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头缠毛巾的老农,他沧桑的面庞中又透出对于未来的期盼,毛巾里还夹着一支笔,油画《父亲》让画家罗中立一夜成名——来到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双城村,站在这幅名作前,采访团成员感慨万千。这里的老房子“修旧如旧”,保留了40多年前的原貌,也保留了那个年代质朴的情感。

如今,当年的邓家大院已经改造为了父亲原乡记忆馆,周边的建筑设施也随之实现蝶变新生,先后建起乡村记忆馆、《父亲》原乡文献馆等乡村文化体验区。闲置的春风小学和周边农房也摇身一变,成为乡村会客厅和乡村院落式民宿酒店,也成为艺术家采风写生、艺术创作的目的地,远近游客慕名而至的网红打卡点。巴南铁路开通后,“巴山美村”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乘坐高铁来到这里,享受乡村的慢生活。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放眼望去,蓝天白云、村庄、户外咖啡、常常举办音乐节的大片草坪……偷得浮生半日闲,采访团一行人人点赞:在这里,足以让人忘却烦恼。

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创意与城市的碰撞

巴城记忆文创产业园是巴中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这里汇聚了众多文化创意企业、工作室,涵盖了文创产品设计、制作、展示、销售等多个环节。园区以巴中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灵感源泉,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

走进园区,各种充满创意的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有以巴中南龛石窟佛像造型为设计元素的工艺品,有将恩阳古镇建筑风貌融入其中的文具、饰品,还有以巴中传统民间艺术为题材的手工艺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承载着巴中的城市记忆和文化内涵。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这里正逐渐成为巴中市的一张新名片。在巴中高铁开通前,游客下高铁后直接前往各个景区,路上很疲惫。园区开业后,游客下高铁或飞机可先到这里,品尝巴中本地特色美食、欣赏非遗表演,还能在旁边民宿住宿,第二天再精神饱满地游玩各景区,优化了游客行程体验。

截至2025年4月底,园区累计接待游客量约7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约0.7万人以上,高峰时期日接待游客量约2万人。

魅力光雾山:自然奇观与旅游升级的典范

作为巴中市旅游的龙头景区,光雾山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集峰奇、石怪、谷幽、水秀、山绿五绝为一身,尤其以红叶景观闻名遐迩。每到秋季,漫山遍野的红叶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采访团走进光雾山,正值炎热夏日开启,但这里却是凉意沁人。大家开心地连连说道:果真是“38℃的夏天,18℃的光雾山!”这句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标语,成为今年盛夏最诱人的旅行邀请函。

采访团巴中行最后一站喜提“彩蛋”:6月27日,中国首部大型行浸式山水夜游演艺《新·梦境光雾山》震撼上演。夜幕降临,但见山水为幕,光影为笔,大家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领略了光雾山夜晚的独特魅力,自然景观与文化演艺深度融合的魅力……

正如巴南铁路的开通,如一条璀璨纽带串联起巴中散落的风光瑰宝,除了让光雾山的日夜之美,更让巴中全域的旅游魅力得以冲破地理阻隔,沿着铁轨延伸至更广阔的天地,让更多人得以便捷抵达,亲身体验这份独属于巴中的山水与人文交响。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