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徐颖 刘微 张艳
海报设计:黄达
在秦巴山区腹地的巴中,一场产业变革正悄然重塑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格局。
革命老区巴中曾长期面临地理位置偏远、产业基础薄弱的发展困境。而今,这片红色土地正以特色资源为根基,以科技创新为羽翼,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了独具特色的“加速度”。
科技赋能,从“土特产”到“产业链”
在巴中,特色农业的振兴之路始终沿着资源禀赋的脉络延伸。
其中,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的通江银耳,正经历着从“土特产”到“产业链”的华丽蜕变。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江银耳曾长期停留在“晒干卖干货”的初级阶段,产业附加值低。如今,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这根穿越千年的“银线”已串联起从田间到市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完整产业链。
走进四川巴中通江未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种植车间,湿润的空气中弥漫着菌菇的清香。与传统段木种植不同,这里的银耳生长在特制的木屑培养基上,通过智能控制系统精准模拟大巴山自然温湿度环境。“我们研发的木屑银耳种植技术,实现了温、湿、光全仿自然调控,突破了段木银耳一年一季的局限,将生长周期缩短到45天,实现了全年可持续生产。”公司副总经理蒲小明介绍道。在该公司的深加工车间,有自动化生产线正运转,平均每6秒就有一碗即食银耳羹完成封装。而在产品展厅内,数十种银耳衍生产品令人目不暇接:除了传统的干银耳,还有冻干银耳羹、燕窝银耳羹等即食营养品,更有银耳面膜、银耳护手霜等美妆洗护用品。“我们通过生物萃取技术提取银耳多糖,应用到化妆品领域,让银耳从餐桌走上梳妆台,产品附加值提升数倍。”蒲小明拿起一款银耳面膜介绍说。这种“全利用、深加工”的发展思路,让通江银耳的每一份资源都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此外,在巴中市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生产线开足马力,稻谷经过筛选、抛光、色选等10余道工序后,变成包装精美的“翡翠礼盒”。长赤翡翠米在全国均有销售,2024年营收额超1.1亿元。南江县长赤翡翠米业有限公司同样也是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种植模式,建立稻鱼共生、稻鸭共生及优质稻核心基地5万余亩,并辐射带动全县建设翡翠米基地20万亩。
巴中市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工作,坚持“一个产业一大龙头”思路,持续巩固存量、做大增量,围绕重要农产品,做优“头部”、做强“链主”,构建龙头企业多层次发展梯队,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40家,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破解瓶颈,从“挖矿产”到“炼高端”
巴中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受技术限制,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粗放开采阶段。如今,科技创新正推动资源型产业实现从“挖矿卖矿”到“精深加工”的质变,南江县的霞石资源开发就是典型案例。
霞石作为一种含铝硅酸盐矿物,是陶瓷、玻璃等行业的重要原料。南江新兴矿业有限公司通过与科研院校合作研发霞石全产业链开发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粗粒级尾矿经破碎加工后成为新型建筑材料,细粒级及剥离土用作水泥配料,超细级尾矿则通过提纯成为陶瓷坯料与釉料的核心原料。
“我们的关键突破在于先进分级技术,能将霞石粉的铁含量控制在0.1%以下,达到高端陶瓷原料标准,这一指标目前处于全国行业领先水平。”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品质,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添加南江霞石粉的陶瓷,烧结温度从传统的1200-1500℃降至800℃,大幅降低能耗;成品率从80%提升至95%,且完全不影响钧窑、汝窑等传统工艺的美学表达。
巴中霞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江县,已探明储量约600万吨,远景储量可达2000万吨。巴中依托省内唯一的霞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霞石提纯降铁选矿工艺等技术攻关,发展高纯低铁霞石精粉等标志性产品,推动资源高质化、综合化开发,真正让沉睡的石头“炼”出了高端材料,实现了资源型产业的华丽蝶变。目前,巴中已有包括南江新兴矿业在内的矿物功能材料企业8家,其中规上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此外,在巴中经开区,巴中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为攻克特种石墨技术难题,十年间累计投入近亿元研发资金,历经数百次试验,终于迎来技术突破。今年特种石墨生产线将实现大批量投产,预计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亿元,成为巴中经开区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据悉,巴中全市正以霞石、石灰岩、石墨等特色矿产为媒,构建矿物功能材料产业新图景。全市依托丰富资源禀赋,推动“开采—提纯—深加工”全链条升级,着力将矿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打造独具特色的矿物功能材料创新高地。
乘势而上,从“天然气”到“双碳记”
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指引下,巴中立足天然气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平昌县的华油中蓝能源有限公司,正是这一战略的积极践行者。
走进华油中蓝的LNG生产基地,干净整洁的厂区内,天然气净化、液化等设备有序运转。作为巴中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的龙头企业,公司构建起从勘探开发、LNG生产到加气站运营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的核心业务是将零散的伴生气、页岩气收集起来,通过深加工制成LNG,实现‘颗粒归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巴中市抢抓“双碳”机遇,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提出加快发展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强化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支撑、大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营造绿色崛起良好环境的发展路径,并将清洁能源作为19条细分产业赛道之一。目标之下,华油中蓝积极抢占先机。该公司零散气上载项目建设完成后,可新增用天然气1亿立方米,新增产值3亿元。
围绕技术改进和提产增效上发力,近年来,华油中蓝与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形成长期的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成技术中心研发大楼,不断推进技术创新。
巴中风电产业从无到有,该市正全力打造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推动风电产业延链补链。光伏发电绘新景,该市将探索“光伏+农业”“光伏+储能”等复合开发模式,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助力绿色发展,该市已经初步形成以天然气、光伏和风电装备制造为主的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向“绿”而进,新气十足。巴中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持续发力清洁能源新赛道,突出应用需求带动、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实施产能提升、延链补链、场景创新工程,加快打造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为成渝西产业生态圈打造绿色能源保障基地。
筑巢引凤,从“店小二”到“加速度”
在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化的标准厂房鳞次栉比,新兴制造业正以令人惊叹的“巴中速度”崛起,为这座城市注入工业化新动能。
铭诚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洁净车间内,穿着无尘服的技术人员正操作着精密仪器,在毫米级的硅片上雕琢电路。作为巴中引进的首个集成电路项目,该公司2023年2月成立,2023年8月建设厂房,2024年3月投产运营,2024年3月-2024年12月营业收入9000万,2025年预计年产值1.5亿元,半导体IC集成电路系列芯片生产线12条,月封装包含DFN、QFN、SOP、SOT、TO等系列芯片产能约2.5亿只,测试良率达98%以上。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智能家电、储能系统、照明产品、汽车、无人机、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雷达等多个领域。
与铭诚微电子相隔不远的巨星铭创铝业,是“巴商回家”工程的典范企业。这家从江苏常州返乡的铝单板行业龙头,将生产基地落户巴中后,投资2亿元建设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我们的生产线每天可生产1.2万平方米铝单板,产品供应成都大运会场馆、杭州亚运村等上千个国家重点工程。”四川巨星铭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飞介绍。
更令人瞩目的是企业的创新转型活力。依托多年积累的铝板加工工艺,巨星铭创研发出聚星718移动智能太空舱,采用模块化建筑技术,将保温、隔音、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于一体,可广泛应用于文旅营地、应急救灾等场景。目前已接到大量来自海内外的订单。产品的多元化创新让企业在传统制造业转型中抢占了先机。
新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巴中经开区打造的“企业幸福中心”,集政务服务、人才公寓、图书馆、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为企业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的全周期服务。而创新推出的“巴商茶间荟”,每月由市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轮流参与,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高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用地、用工、融资等难题,成为政企沟通的“黄金通道”。
记者获悉,巴中市正在深入开展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2025年以来,巴中推出为企办实事十一条措施,从效率革命、政策兑现、助企降本增效等方面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为巴中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从田间地头的智能化种植,到车间厂房的精密制造,从矿山深处的科技突破,到园区内外的绿色转型,巴中以“资源+科技”为双引擎,正书写着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的新篇章。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幼苗成大树”,这座城市用生动的创新实践证明:只要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主动拥抱科技创新,就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