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音乐会,冯翔唱嗨了:我就是民间歌手,我希望离观众更近
2025-04-15 22:12: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张聪

通讯员 孙妮

抵达月湖之畔的湖畔公益音乐会现场之前,冯翔没有想到,他将遇见一场“让自己特别舒服和开心的公益演出”。

这是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琴台音乐厅外的露天舞台被星光与歌声点亮,冯翔在千余观众的围坐中开唱,唱一首,聊几句。观众里有人喊:“用武汉话!”他就改了正在说的普通话,操起了所有人都熟悉的乡音。

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冯翔说,这是自己最喜欢的演出方式,“我一直梦想有这样的机会——在户外,或者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和一群人围坐听歌、聊天、玩耍。今天,梦想成真了。”因为太喜欢,他浑然忘了刚经历的感冒,“本来嗓子还没太好,但一唱就唱嗨了。”于是,原定一个小时的演出,就变成了一个半小时。

新歌解锁昙华林与黄陂

“我写一个地方,一定是因为感情”

自弹自唱的《六渡桥》,怀旧的氛围里是对逝去时光的感怀;童声合唱团演唱的《汉阳门花园》,淡化了忧伤明亮了色彩;新歌《昙华林》,唱出了游人如织的昙华林的历史纵深感……

作为武汉方言民谣的“活地图”,冯翔的创作始终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采访中他也提到,筹备已久的专辑《武汉音乐地图》正在等待面世,这张专辑里,他解锁了不少新的武汉地名,比如昙华林,比如他现在居住的黄陂。

专辑中的新歌《一起去黄陂》,就是冯翔对当下生活的诗意表达。他坦言,创作灵感源于两首古诗——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与清代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诗中描绘的闲适意境,与他驾车带家人畅游黄陂的体验不谋而合。他还将“日照黄陂半点山”改为“日照黄陂万点山”,以更宏大的视角展现黄陂的山川之美。

“这首歌的节奏很欢快,有点像摇滚乐。”冯翔介绍,歌曲以黄陂方言演唱,融合了民谣与摇滚元素,旨在传达轻松愉悦的生活态度。“黄陂的朋友听了都说,没想到黄陂话能写成这么好听的歌!”他也希望通过这首歌激发更多当地人参与方言歌曲的创作,“我这首歌还是一个有趣的角度,我希望有黄陂人来写黄陂歌,一定比我写得更好!”

除了《一起去黄陂》,冯翔的“武汉音乐地图”还解锁了“昙华林”这个武汉地标,但他坦言,他更希望关注“昙华林老墙上开的花”,关注那些曾经生活在昙华林的人们。他坦言,自己的创作往往关注的就是具体的人、事、情感,“我对一个地方的感情,往往是对人的感情,比如《汉阳门花园》写的是我家家,《东湖》写的是我爹爹(外公),《六渡桥》里虽然写了一个女同学,但她只是一个引子,真正让我怀念的,是那些消失的街坊邻居和邻里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慢慢淡化,找不回来了。”

今年夏天将迎“人生最重要的演出”

“我是民间歌手,我希望离观众更近”

8月1日,冯翔将在武汉音乐厅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这是他首次登上音乐厅的舞台。冯翔坦言,音乐厅的这场演出,是自己人生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场演出,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他期待用古典乐演奏会的音响效果来呈现武汉民谣的独特魅力,“这将是我音乐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方言歌曲的灵魂在于情感。”谈及方言创作,冯翔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深刻。他认为,方言不仅是语言工具,更是情感载体,当方言和情感融入在一起,它就一定会好听。

“当下有人用怪词、脏话推广方言,这会让别人误解。”他说,任何方言,它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一定是温柔的,“方言歌曲就应该传达真实的情感,无论是悲伤还是深情。”

在他的创作里,语调、词汇与情感融为了一体,“就像平时说话,表达关心。”他追求“言外之意”,希望能让听众在旋律中感受到更深层的情感共鸣,“我希望通过方言歌曲,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文化根脉。”

冯翔说,方言创作不仅是艺术表达,更是文化传承。“每个地方的方言都值得被唱成歌,那是我们文化的根。”他提到,其实现在有一位安徽女孩在用武汉方言创作歌曲,虽然发音不地道,但作品却充满情感,“这也给了我一些启发,外来视角写武汉的歌,其实也可以,至少,尝试方言创作的人会越来越多。”

他说,自己喜欢在熟悉的语境里唱响武汉话写的歌,就跟这场湖畔公益音乐会一样,“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什么人呢?我更愿意别人说起我的时候,会定义我为一个‘民间音乐家’或者一个‘民间歌手’,我希望跟大家离得更近。”

至于能唱多久,他一笑:“能唱就唱吧,唱到唱不动为止。”

(图片由琴台音乐厅官方提供)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