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何胤达
实习生 李丹
7月19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医生罗以行带来的心肺复苏与海姆立克急救法讲座,让两百余位读者在实操体验中触摸到了“拯救生命”的温度与力量。长江报告厅内掌声与提问声此起彼伏。
“每年54.4万人需要急救,存活率却只有1.2%。”罗以行医生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一阵吸气声。他指着大屏幕上的折线图解释:“心脏骤停后的黄金抢救时间是4-6分钟,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很多悲剧,其实源于‘不会救’。”
播放真实急救视频时,现场格外安静。当看到视频中因旁观者束手无策导致的遗憾结局,前排一位女士红了眼眶。她说,她老伴儿有心脏病,以前总觉得急救是医院的事,现在才知道自己学有多重要。
理论讲解环节,罗以行医生用动画演示拆解步骤:评估环境安全时要“左看右看”,拍打患者肩膀时要“边拍边喊”,胸外按压需“直上直下”。“成人按压深度5-6厘米,像按下去一个拳头的厚度;婴幼儿用两指按,深度是胸部的1/3。”他边说边比划,台下读者纷纷跟着抬手模仿。
互动体验环节,三位读者上台挑战。一位读者按压时胳膊打弯,罗医生立即纠正:“想象胳膊是根铁棍,用身体重量压下去。”调整姿势后,她的按压深度达标,台下当即响起掌声。
“救了人会不会被讹?”互动环节,这个问题抛出后,现场瞬间安静。罗以行医生举起《民法典》条文说,紧急救助造成损害不担责,但要记得留证据——拍视频、找证人,保护自己才能更安心救人。“科学救助+证据保留,让善意无后顾之忧。”
讲座结束后,读者们围着模型继续练习。“罗医生,按压时手腕要弯吗?”“孩子呛奶能用海姆立克吗?”面对连珠炮式的提问,罗以行医生逐一示范。
“以前觉得急救离自己很远,现在才明白是必备技能。”社区工作者陈女士把笔记拍下来发朋友圈,“准备组织居民再学一遍,多一个人会这个技能,就多一分希望。”
(本文图片由长江讲坛提供,摄影: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