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晶晶散文丨夏日青团
2025-09-08 14:48:00 来源:极目新闻

每当朋友们拉我去糕点店,我的思绪总会飘回那个村庄,找寻那个瘦小精干但总是忙忙碌碌的身影。

每逢三四月,当一丛丛的艾草在盎然的绿意中氤氲出一股淡淡的香气,奶奶就会采摘嫩艾草,制作青团。奶奶将艾草摊在架子上进行晾晒,抓起一把放在鼻子下,叹道:“还是这个味道。”那年,我五岁,“奶奶,青团是什么味道呀?”“是甜的呀!”“可是,妈妈说是苦的呢。”奶奶拉过我的手,道起从前的日子。

奶奶成了十里八乡制作青团的一把好手,全是为了爷爷。爷爷正值壮年,不料患了重病,整夜咳嗽。家里条件不好,爷爷舍不得住院。听说青团可缓解咳嗽,奶奶便四处请教制作青团的方法。那时医学不够发达,爷爷最终不幸病故。从前慰藉爷爷的青团,此时变成了一家人维系生活的依靠。清明前后,奶奶都会做大量的青团,拿到集市上去卖,赚取孩子们的学费,维系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妈妈只有十来岁,每天要帮助奶奶做青团,所以在妈妈的记忆里,青团充满着苦涩。

奶奶说完往事,牵着我的手,进了厨房。她熟练地揉捏着青绿色的面团,温柔而有力。奶奶揪了一小块面团,轻轻地在手掌中揉捏,接着用大拇指轻轻一压,再将馅塞入面团中,然后把面团轻轻地封好。

冷水上锅,蒸上十分钟左右,淡淡的香味飘进鼻腔。揭开锅盖,一个个圆溜溜、绿得发亮的青团,像蓝宝石一样好看。我迫不及待想吃,奶奶摇着扇子,给青团降温。咬上一口,软软的,糯糯的,有种别具一格的甜,不淡不腻,恰到好处。这滋味,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记得深刻。

我是在外地读中学的。每年清明前后,在学校食堂也能吃到青团,可是要么有点苦,要么齁甜。高考前夕,我莫名烦躁,担心十几年的苦读和母亲三年的日夜陪伴付诸东流。一个周末,奶奶打电话给我,我说着说着抱怨起来:“奶奶,我好难受,什么都不顺心,连青团都不是甜的了……”当我说出“青团”二字的时候,我的情绪突然再也控制不住,大哭了起来,连什么时候挂断电话都不知道。

过了几天,我放学回到和妈妈居住的出租屋,推开门,便闻到一股久违的却又熟悉的味道。妈妈说:“晶晶,奶奶给你做了青团,托人捎来了。”我连忙剥开,咬了一口,熟悉的软糯,熟悉的清甜,一瞬间,眼泪就模糊了视线。这几年,河边荒地都被开发成了住宅楼,艾草早已不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地爬满山头。奶奶的腿脚早就不如从前利索,不知道要走多远的路,才能找到一片艾草;更何况那时早已过了艾草最鲜嫩的季节,她又去哪里寻那些水嫩的叶片呢?我仿佛看到一个瘦小精干的老太太,步伐缓慢却依然坚定,拿起镰刀,寻着一丛丛艾草……

走过城市绚丽的橱窗,每每看到精致的甜点,记忆中的艾草香总会拂过心扉,提醒着我,在时光洗炼中总有人在远方牵挂着我,在岁月流逝中总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