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取得骄人成绩,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在公益慈善领域,中国也正从国际援助接收者迈向国际资助提供者。然而,相比其它方面,中国公益慈善领域在国际上的声音还很弱,还不能平等参与制定相关游戏规则,更谈不上主导规则的制定。
缺乏民间公益力量的参与是我国国际拓展的软肋
在国际民间公益机构中,你会看到不少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尼泊尔等国籍的员工和高管,但却很少见到中国人。由于缺乏直接的声音,这些组织对中国的了解基本上依赖于一些西方媒体报道。而这些报道往往从西方的视角,体现西方的价值理念,难言客观公正,有时甚至充斥着虚假和过失的内容。这些机构正是基于这样的信息形成对中国的映像并做出对中国的判断,其结果往往是负面的。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很多海外项目,往往通过了当地政府的批准和认可,却由于当地民间力量的阻扰而无法开展。有的即便勉强开展了,也没能获得当地民间的好评。最终弄得“出力不讨好”,甚至给中国留下了负面影响。所谓的“新殖民主义”、“环境破坏”、“忽视当地员工权利” 等等指责正是上述现象的结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项目的管理者套用在中国的行事思维和模式,认为获得了政府支持就能搞定一切,导致对当地民间力量的忽视;另一方面是项目的管理者缺乏专业的发展理念和多元文化的视角,导致环境、劳工权利、和文化等问题没有获得足够重视。当这种认识和做事方式应用到民间力量比较强大的环境时,上述问题就会出现。近年来,不少海外项目的管理者也注意到了这些情况,也开始注重搞好与当地民间社会的关系。然而,由于缺乏与民间社会打交道的理念和技能,结果往往收效甚微。
上述两方面的困境正是我国民间公益力量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国际拓展的结果。而在此方面,一些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如何发挥民间公益组织在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方面作用
2016年,中国武术文化产业基金设立并签约,专用于比赛与在国内外弘扬武术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吸引了不少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武术。(图来源参考消息)
1. 认识上要重视,机制上要成型,资源上要给予保障
当年参与双边国际援华项目时,发现一种普遍现象。那就是援助国的援助资金通常分为两块。一块直接通过中国相关政府部门负责实施;另一块则通过招投标方式,由援助国的民间组织来华实施。这样做的好处是,适合政府部门操作的项目由政府部门来做,不仅方便项目实施,还有利于搞好与受援国政府部门的关系。而民间组织参与进来,不仅使适合民间组织实施的项目得到顺利实施,还加强了援助国民间组织的力量,改善了援助国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关系,并有利于获得受援国民间力量的认可。可谓是“一石多鸟”。
与此同时,一些在华跨国公司,特别是经营内容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公司,往往设有专门的部门,并从当地招聘专业的社工和发展工作者或与当地民间公益组织合作在相邻社区开展一些公益项目。这些工作缓解了与当地社区的冲突和矛盾,为机构的业务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影响。
上述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决策者对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要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此基础上才会在顶层设计中有效纳入民间公益力量,形成机制,并在资源上给与保障。
2. 政府要大力支持中国公民加入国际公益机构
目前已有不少中国公民在联合国机构和国际民间组织驻华办事处从事高管工作。然而中国公民在这些机构的国际总部担任高管职务的现象仍然非常罕见。这种现象导致中国的声音在这些机构的顶层决策中不能得到反应。
要改变上述现象。首先:政府要利用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和第二大缴费国的有利地位,为中国公民在联合国各类机构中争取更多的职位。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中国公民进入联合国系统任职。其次,在对外国际援助项目中,要安排国内民间公益力量参与,并为中国公民在国际民间合作伙伴中争取更多的空间。另外,对于在国际机构驻华办事处工作的中国公民,要将其看作是资源与机会,从而加强对这些人员的支持。
3. 中国公益组织需要加强与国际接轨
2009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时任副会长何道峰与苏丹副总统、比尔特瓦苏组织主席塔哈夫人签署合作备忘录。(图来源中国慈善家)
如果说中国加入WTO促进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商贸方面的接轨,大大提升了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中国本土公益组织就应该积极主动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中国的公益组织才能“走出去”,中国公益组织在国际公益舞台上也才能有效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
1)中国公益组织需要提升自己的发展能力和执行力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现代公益经验与能力沉淀有限。这样的结果造成当慈善法颁布与实 施后大量公益组织涌现时,行业不能提供有效的能力资源配套。导致目前大部分公益组织无论在 机构内部管理还是项目执行力方面都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距国际专业水平相差甚远。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公益组织要走出去,要在国际舞台上折服国际同行是很困难的。
因此, “打铁要靠本身硬”,中国公益组织需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在国际舞台上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在提升自己与国际接轨的能力方面,经历了若干年沉淀的国际公益机构是很好的资源。
目前在华工作的不少大型国际公益组织都经历了几十年以上的经验积累。无论在机构内部管理还是在项目执行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当前对华捐助收入持续减少的情况下,这些国际公益机构的工作重心也越来越多地从直接资助项目向支持国内公益伙伴的能力提升方面转变。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国内公益组织应充分认清自己的不足,具备虚心向别人学习的胸怀和气魄,积极与国际公益组织合作,并在合作中提升自己。与此同时,国内公益组织应该敞开胸怀,接纳在国际公益组织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公益人士,借助这些力量提升自己的内部管理和项目实施水平。
此外,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内基金会和支持型公益组织专注于公益组织的能力建设。这些机构中不少已经能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培训与支持。因此,无论在培训经费还是在培训机构方面都有不少选择。国内公益组织只要认识到自身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积极主动的去争取,机会还是很多的。
当然,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仅仅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即便不打算“走出去”的公益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需要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另外,在能力提升过程中应避免两种极端。一是全部照搬,二是盲目排斥。无论哪一种极端都会导致不良后果。正确的做法应该学习和坚持其实质、原则、和理念。而具体实现这些实质、原则和理念的方式需要因地制宜。
2)中国公益组织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公益事务
去年7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NGO减贫经验分享沙龙”,国际发展部主任伍鹏主持并发言。(图来源中国扶贫基金会官网)
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永远是最有效的。虽然初期表现可能不尽人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只要善于总结和思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强。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国内公益组织开启了“走出去”的历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公益组织大军中这些机构只能算是凤毛麟角。中国公益组织参与国际公益事务的历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中国公益组织如何才能有效参与国际公益事务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方式:
(1)积极参加国际公益活动,并利用这些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
(2)积极争取机会和资源“走出去”,将中国的爱心传递给其它贫困国家的弱势群体。
(3)大力开展有关公益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国际公益平台上展示和分享等。
当然,对于公益机构而言,参与国际公益事务不光是能力问题,还需要资源和政策环境的配套。
简言之,公益组织是提升中国国际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但公益组织在能够有效参与国际公益事务前,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资源配套、和较高业务水平。而这些条件的造就,需要政府、企业、和公益界的共同努力。
作者:刘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