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构”视域审视人道救助
2019-04-04 09:05:27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

“人道”是一种世界观,“救助”是一种方法论,“人道救助”是一种社会运行规则。“搞好人道救助,人们对这个社会就不会绝望”。红十字运动作为人道主义的践行者,大有可为。
  
  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壮大与繁荣、兴盛,既需要对过去工作进行反思,更需要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重新开展价值再造,重新开展行动再构,做到与时俱进、逐梦而行。
  
  ■  冉茂琴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人道救助事业健康发展,在红十字系统引发热议。红十字人既有如释重负之感,又有柳暗花明之盼。
  
  剖析此事,从内部讲,有两层含义:一是沉寂得太久,需要重获关注;二是奋斗得太难,需要外部支持。从外部讲,也有两层启示:一是红十字会是推进社会治理的一种力量;二是红十字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成绩得到政府认同,并将继续发挥其作用。
  
  危机之后,数年来负重前行,如履薄冰,红十字系统太需要一份希望,太需要一种力量。所以,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讲,“人道救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都是一次凝聚人心的契机,一次再兴事业的契机。在危机中发现契机,将契机变成转机,在转机抓住中机遇,举全力、尽全智,以策马扬鞭、闯关夺隘的气势和意志奋发图强,才能走上再兴之路。
  
  对人道救助的认识
  
  人道是人类的基本价值取向,救助是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则之一,从来都不应被忽视。
  
  什么是人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人道”一旦被众人接受,并有形成大众化的实践,就会变成一种主义。所以,“人道”经常与“主义”联系在一起。
  
  对于“人道主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用大众语言解释“人道”的基本含义,应该是“生的权利、活的尊严,就是人之道”。其他语义与解释,基本由此衍生而来。
  
  人道主义就是倡导全社会都来保障人“生的权利”,维护人“活的尊严”。这是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最基本、最原始、最重要的必备要件。
  
  所以,以倡导和践行人道主义为使命的红十字事业,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红十字事业的再兴是趋势,红十字人只需顺势而为。
  
  对人道救助的新解构
  
  “人道救助”是一个思想深刻、含义广泛的词汇,基本囊括了红十字事业的全部内涵和要义。
  
  “人道”是一种世界观。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人创造世界、改革世界,推动世界的发展。所以,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就必须保障人“生的权利”,维护人“活的尊严”。只有这样,人才能有动力去创造和改造世界。
  
  “救助”是一种方法论。当人的生命受到威协时,应当去“救”他(她);当人的尊严受到侵犯时,应当去“助”他(她)。“救”与“助”,是实践人道主义最基本的方法。应急救援、应急救护,是“救”的基本举措,不是全部。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和器官是践行“救”的最高境界。
  
  “人道救助”是一种社会运行规则。社会的初次分配以个人能力与贡献为基础,社会的二次分配以国家强制力保障,社会的三次分配是公民互助,倡导“博爱”与“奉献”。人道救助需要国家兜底,更需要公民互助。政府能力是有限的,难以针对公民个体情况给予适当帮助,这需要发挥公民作用。公民互助程度越深,社会的韧性越强。正像国务委员王勇讲的“搞好人道救助,人们对这个社会就不会绝望”。
  
  由此可见,“人道”是需要倡导的一种社会价值,“救助”是需要发展的一种社会力量。红十字运动作为人道主义的践行者,大有可为。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跨越国界、种族、信仰,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人道主义活动。人道主义事业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红十字精神将不断发扬光大。
  
  以“人道救助”统领红十字工作,高屋建瓴,切中肯綮,打开了红十字工作的视野与格局,是全国各级红十字会谋划思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行动指针。
  
  对人道救助的再审视
  
  如前所述,“人道救助”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也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从伦理上看,它首先是一种价值,其次才是一种行动。从宏观上看,它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份行动指南。
  
  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壮大与繁荣、兴盛,既需要对过去工作的反思,更需要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重新开展价值再造,重新开展行动再构,做到与时俱进、逐梦而行。
  
  价值再造,既要传承历史,也要穿越历史。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场救护。百年来,人们对红十字会运动的认识集中体现于“一个人,一场战争,一本书,一个组织,一部公约”。这部“最简史”,让人们认识了红十字历史,也记住了红十字历史。然而,历史已经逝去,形势已然改变。需要传承的是宗旨,需要发扬的是精神,需要超越的是行动。这是历史影响后来人的必然逻辑。在红十字宗旨、精神和行动的宣传上,必须从过去的、外国的“最简史”中走出来,观察、解读和传播中国的、现在的“最新史”,让人们切身体会、引起共鸣,红十字才有更大的力量。
  
  行动再构,既要源于历史,也要超越历史。红十字会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是与红十字在历史上承担的任务、发挥的作用分不开的。在红十字事业发展尚不够稳健有力、红十字的社会引领能力尚不够强大的现实境况下,必须从其悠久历史中挖掘合法性与合理性,夯实基础,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创新、创造,开辟新的领域。红十字行动的再构,应当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关注什么人?红十字源于战地救护,关注的群体是伤兵。这个本源红十字会不能丢。在新的时代,更要有新的发展,将其推及特定易受损人群,避免红十字会在人道主义的宏大叙事中泛泛而为、为而无为。二是关注什么事?救助是红十字会的基本行动策略。“救”,一定是在最急的时候,比如灾害发生。“助”,一定是在最难的时候,比如疾病缠身。所以,救灾和助困,应当成为红十字会的主要救助业务。新的历史时期,红十字会必须聚焦主责主业,集中力量做能够做并且能够做好的事,让红十字会的业务更具标识性和社会认同性。
  
  对人道救助的微探索
  
  红十字会是一个国际性、系统性组织。各个层级的机构不仅有本机构的使命,做好本机构的事,还有带领、指导和监督下级机构的职责。这是红十字会与其他公益组织的不同之处。
  
  近年来,四川省红十字会坚持以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努力推动红十字事业的系统性变革。
  
  聚焦责与业。将应急救护作为普惠性公益向社会提供,省级对基层以培训救护员每人补助20元、普及培训每人次补助3元的标准,推动应急救护工作在系统的总动员、全供给。建立了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组织)及人体器官捐献的褒奖和困难救助制度,以制度保障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启动和实施“1+1”社会救援模式,要求各级红十字会至少建设一支核心救援队和一支核心志愿服务队。
  
  聚焦人与事。工作中,四川省红十字会深刻体会到,“易受损群体”概念太宽泛,必须聚焦“人”与“事”,才能干出成效,做出影响力。依托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建立帮扶因病致贫的退役军人、公安消防和共产党员为主体的“基石”基金,以此明晰和架构红十字会的核心人道救助业务。
  
  聚集能与力。对内加强干部和从业人员培训,继续举办领导干部读书班和干部入职培训班,筹划建设红十字学院,加强理论研究、创新策划和实践指导。对外加强资源链接和平台构架,开放省红十字会与省红十字基金会的公募资质,积极搭建企业、个人通过红十字会履行社会责任的渠道和平台,开放资源,开展合作,营造共建、共赢、共享的融合氛围。
  
  总之,人道救助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运行规则,应该得到公众的认同和响应。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鲜明支持人道救助工作,开启了红十字事业新篇章。红十字会需要在实践中突破过去的认识局限、以往的范式桎梏,探索可持续、有保障、能发力的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长足发展。
  
  (作者系四川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