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陈有为 谢逅
三岁女童因心力衰竭、重度肺动脉高压合并重症肺炎等疾病,生命危在旦夕。危急之际,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为协和医院)儿科儿童心血管精准治疗团队医护人员接力守护,为患儿精准治疗,最终成功化解危机。5月20日,患儿各项检查指标已回落至正常,生命体征稳定,即将出院。
3岁的欣欣(化名)来自河南南阳,因心脏疾病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其间监测心脏射血分数波动在37%-58%,情况非常不稳定。3月底,欣欣突然出现阵发性咳嗽,并伴有高烧,经外院诊断为重症肺炎,治疗半个月后仍无法完全好转。
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这些诊断的打击,让欣欣的父母心力交瘁。眼看女儿身体越来越虚弱,欣欣父母立即决定带她来到协和医院儿科继续治疗。
4月初,入院时的欣欣情况危急。重症肺炎如同“肺部火灾”,导致肺部无法有效交换氧气,让身体陷入缺氧状态,加剧右心工作负担,致使全身循环紊乱,让本就虚弱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
患儿同时罹患重症肺炎、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和呼吸衰竭,这些疾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形成了恶性循环的“疾病链”,治疗难度呈几何级增长。
“患儿的症状非常严重,每一步的治疗都需要精准把控。”儿内科主任医师彭华教授介绍,患儿的治疗需闯过“体液平衡”“血氧平衡”和“药物精准把控”三大难关。
如何做到“体液平衡”?面对治疗中“减液”和“补液”的两难境地,医疗团队以“限制性补液”为主导,采取小剂量补液、使用利尿剂持续泵入和血管活性药物,在不加重心肺负担的前提下维持各器官运行。这一过程必须精细计算,密切观察和调节药物剂量。
其次,对于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患儿,吸氧浓度需精确到小数点。儿童心血管精准治疗团队使用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将血氧饱和度严格控制在“黄金区间”,并通过超声监测心室功能,防止氧疗引发心功能恶化,同时,还要对药物进行精准把控。儿童心血管精准治疗团队通过预判药物代谢路径及相互作用,在肝肾功能的承受极限边缘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维持着药物平衡,保证疗效。
儿内科彭华教授及吴祖波教授带领儿童心血管精准治疗团队,联合营养科、药学部、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团队,实时动态监测,每周定期进行床旁超声、药物浓度、肝肾功能等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和护理策略,实现个体化调控。
由于患儿病情复杂,医护人员实行了24小时无间断的轮班守护。儿科护士长乐琼带领护理团队,白天,为患儿仔细调整药物、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夜晚,细心为患儿翻身,避免褥疮的出现。每当患儿因不适而哭泣,护理人员会轻轻握住患儿小手,给予抚慰。
经过儿童心血管精准治疗团队一个月的综合治疗和护理,患儿的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心脏功能逐步恢复,肺动脉的压力也逐渐降低。如今,她的生命体征已经稳定,即将出院,生活质量也将极大改善,欣欣父母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欣欣爸爸哽咽道:“正是医护人员的坚持和坚守,才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