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丁燕飞 田莘茹 章晟
4月29日13时,一袋205毫升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被小心封存。这袋“生命的火种”即将跨越千里,为江苏一名罹患血液病的7岁患儿点燃重生希望。而它的捐献者,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第二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三学生夏茜茜——一名来自新疆的21岁女孩。她也成为湖北省第718例、中华骨髓库第19995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夏茜茜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缘分始于大一。刚满18岁的她,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公益活动,每隔半年,她都会献血一次,至今累计献血量达1200毫升。2023年5月,她自愿登记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当时只是路过,看到活动就加入了。”她轻描淡写地说。作为一名医学生,她深知疾病对人生的影响,“学了专业知识后,我更理解生命的脆弱。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救人,没什么好犹豫的。”
2025年春节,正在新疆老家的她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的电话——与一名患儿配型成功。面对“是否确认捐献”的询问,她毫不犹豫:“当然!”但为免家人担心,她选择隐瞒,一向低调的她没告诉老师和同学,独自完成了体检、注射动员剂等流程。
从得知配型成功那一刻起,夏茜茜就戒掉了外卖、小吃等重口味的“心头好”,开启了“自律模式”,天天往食堂跑,专挑清淡的食物,以保证身体处于最健康的状态
4月16日,一纸协调请假函发至中南医院教学办公室,这个被夏茜茜藏得很好的“秘密”才被揭开。
捐献程序启动时,正值夏茜茜备考的关键期。4月24日入院后,她在注射动员剂的同时,床头始终摊开着《内科学》。采集当天,医护人员发现她的课本停留在“血液系统疾病”章节——这正是她即将考试的重点内容。“不能因为救人而耽误学业,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夏茜茜笑着说。
捐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因血管纤细、血压偏低,医护人员尝试多次才成功穿刺。连续4小时的采集让她乏力,但她坚持完成了全部流程,“想到那个孩子从1岁起就在治疗,我这点不适不算什么。”
得知夏茜茜的义举,中南医院教学党总支书记廖美焱带着师生代表赶到病房。“她平时就是一个为人处事踏实低调的人,今天看到她勇敢捐献,我很感动。”夏茜茜的同学说,自己也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了解了造干捐献登记事项,向茜茜学习。“夏同学品学兼优,这次捐献体现了作为医学生的品德,希望能带动更多学生来参与这项爱心事业。”廖美焱书记说。
采集最后,夏茜茜通过工作人员收到了患儿家属的感谢信:“您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是孩子和我们一家最珍贵的礼物……是您为她点燃了重生的火种。”夏茜茜也通过在朋友圈写下“这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最亲切温暖的致意。”向远方的患者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