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常保青
4月29日,一场以“以风传‘筝’情”为主题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活动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主会场与新疆博乐第一中学分会场同步举行。活动通过云端连线、AI赋能、文化交融等形式,串联起两地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对民族团结的深情,为新时代教育创新与民族交流写下生动注脚。
在跨学科融合课程实践活动环节,江夏区实验高级中学吴博老师借助AI助手“小梦”,生动讲解揭开了风筝的千年历史;江夏区郑店小学瞿雪莲老师带领学生绘制“油菜花主题”风筝,新疆学子同步绘制着民族服饰、在油菜花丛中起舞的小姑娘风筝,两地作品遥相呼应;江夏区大花岭小学李裕慧老师则指导学生扎骨架、粘筝面、绑提线,体验传统技艺。
现场,AI技术的运用成为亮点,学生通过智能搜索、流程解析,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此次课堂实践活动采用“三师课堂”模式,三位教师分别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与整合。
“赠风筝”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江夏就读的新疆小朋友将象征博乐文化的风筝赠予江夏区教育局代表,武汉师生则将绘有曾侯乙编钟、樱花等元素的非遗风筝送往新疆。两地风筝承载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愿景。这一刻,风筝为媒,让相隔千里的武汉江夏与新疆博乐,在文化交融中凝聚起深厚的民族情谊。随后,师生们在操场上共同放飞亲手制作的风筝,来自江夏一初708班的同学倪妮感慨:“风筝线连接的不只是风筝,更是我们和新疆同学的心。”
在学科融合研讨沙龙中,教师代表高度评价活动的教育价值。主会场教师纷纷表示,活动以“如何制作风筝”为切入点,融合语文教学、美育与劳动教育,设计阶梯式问答,打破学科边界。新疆分会场教师则强调,云端技术让两地共享课堂,让“五个认同”在实践中生根。
江夏区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郑超用“四个体现”总结活动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五育融合与数字化教学的前沿探索、民族团结的深度对话、面向未来的教育展望。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谢琼进一步指出,活动充分挖掘江夏纸坊风筝非遗与新疆自然人文资源,构建“认知——体验——创造——分享”育人链,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