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皮教发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群小学生身着轻便工装,手持竹制探铲,在布满陶片与石块的探方中小心翼翼地拨开尘土。5月16日,武汉市小学“课堂+基地”劳动教育模式市区联动专题研讨活动上,来自盘龙三小的学生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专业导师的带领下,亲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
探索盘龙古城遗迹 守护长江文明密码
活动以“探索盘龙古城遗迹守护长江文明密码”为主题,创新性地将劳动教育与文化遗产保护深度融合。在盘龙城遗址公园互动区,盘龙三小的学生们通过双师课堂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我是小小考古家》。教室设在历史遗址,学生们手持专业工具,在博物院教师的指导下,像真正的考古学家一样细致挖掘、记录。这种沉浸式课堂不仅让学生体验到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乐趣,更让他们在触摸历史碎片的过程中,感受到长江文明的深厚底蕴。
随后进行的文物修复课程中,学生们被分成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陶器修复技艺。从辨别文物残片到学习传统黏合技术,每个步骤都凝聚着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这种沉浸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研讨环节,盘龙三小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依托盘龙城遗址等本土资源,积极探索“认知—体验—创造”三级劳动课程体系。通过开发“考古探秘文物保护”等特色模块,构建起“校内课堂打基础、基地实践强能力”的双向联动模式。这种创新尝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
盘龙三小把劳动课搬到博物馆
活动中,全市多所学校代表还分享了各自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探索成果:结合地域特色开发农耕课程、借助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劳动课堂。
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谢琼肯定黄陂区在“课程+基地”劳动教育模式上进行的研究,她说,黄陂区将劳动教育扎根地域文化、联动实践基地的探索,是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全市提供了良好示范,“希望各学校结合实际,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