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高爽
9月金秋,武汉市钢城第二中学秋季开学典礼现场格外热闹——主席台上,4名手持荣誉证书的少年成了焦点。他们是学校机器人社团的“科创功臣”:801班袁天宇、汤砚博、陈先旭,以及802班曾祥鑫。就在不久前的2025年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他们在“智能机器人项目”超级轨迹比赛里闯关夺隘,袁天宇拿下省一等奖,其余三人携手捧回省三等奖。
“这些孩子让我们看到,普通学校的普通孩子,也能在科创里发光。”社团指导老师郑绍东在典礼上的话,让台下掌声不断。
这份荣誉在开学典礼上被再次点亮,也让更多同学听见了他们与机器人的成长故事。这份成绩,藏在社团活动室的一个个午后里。钢城二中的机器人社团,不光是兴趣小组——这里有拆了又装的机械零件,有写满代码的电脑屏幕,还有一群围着机器人讨论的孩子。在这里,没人只学理论:从画机器人结构图,到敲代码设定行走逻辑,再到蹲在地上反复调试轨迹,孩子们得自己拧螺丝、找bug,连“机器人转弯差一厘米” 的问题,都要凑在一起分析半天。社团还常带大家去比市赛、省赛,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能找到敢试、敢拼的舞台。
赛场背后的故事,比奖状更动人。袁天宇是大家眼里 “会玩机器人的学霸”,自小就爱拆家里的玩具车看构造,进了社团,他像找到了“乐园”。备赛时,他总在活动室待到夕阳西下:为了让机器人精准跑完轨迹,他把红外传感器调来调去,代码一行行查,甚至用尺子量每一次试跑的误差,非要把动作精度卡到毫米级。更厉害的是,他语文、英语常年年级第一,科创和学业两头不耽误。陈先旭的路则走得更“拼”。刚进社团时,他连机器人怎么开机都懵,却抱着 “想搞懂”的劲儿硬学:午休时啃技术手册,课间追着老师问编程指令,组装机器人手被螺丝磨红也不撒手。有次模拟测试,机器人突然跑偏,他急得满头汗,拉着汤砚博、曾祥鑫一起查问题——一人捏着机械臂看松动没,一人盯着电脑调程序,一人记数据,熬了3小时,终于发现是传感器松了。“那天机器人重新跑对轨迹时,我才知道‘不放弃’真能成事儿。”现在的陈先旭,不仅会修机器人,成绩也从年级二十多名冲到了第五。
陈学兵校长表示,此次在湖北省赛事中的优异成绩,不仅是钢城二中机器人社团的荣耀,更是学校科技教育成果的有力见证。这几张奖状是学校科技教育的 “成绩单”,更期盼能点燃更多同学的科创热情,让大家在齿轮转动声里,找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