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讯员 王骏 张璐 张笑语
当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走进边疆小学的课堂,当AI翻译笔在田埂边与乡村小朋友“对话”,当非遗扎染与化学反应在课堂上奇妙相遇——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边疆行”在广西德保、田东两地悄然铺展。2025年9月初,中南民族大学“科普边疆行”团队怀揣3万元科普物资与满腔热忱,跨越千里,将科学的星火播撒在壮乡的校园、社区与田间地头。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奔赴,一次民族同心、共育未来的温暖实践。
“科普种子”播壮乡,边疆沃土燃起科学梦
鸡蛋“穿越”瓶口、声音被“偷走”、布料“变色”……在广西德保与田东的校园里,中南民大科普团上演的“科学魔法秀”让孩子们眼睛发亮。《火之秘术》里,热胀冷缩原理化身“火焰魔术”;《海洋好声音》中,氮气让学生秒变“海底小精灵”,声波传播知识在笑声里刻进记忆。
“会说话的扎染课”让化学在布里生花
国家级非遗扎染也成了“化学魔法”的舞台:白布浸入染缸瞬间幻变靛蓝,棉线扎结处绽放独特花纹——这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搞艺术”!在科普团成员的引导下,孩子们亲手设计扎结构图、调配染液,看着布料从黄转绿再到蓝,忍不住惊呼:“原来化学可以这么美!”
“这场科技盛宴融创新、互动与科普于一体。能为广西的学子与大众播下科技的种子,我深感荣幸与欣慰。”周莉老师说。
《海洋好声音》科普舞台剧展演
乡土间也有“科技温度”,中南民族大学“科普边疆行”团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知识长在泥土里。绿柳村的田埂旁,生命科学学院陈雁老师和于孟飞老师把作物种植课上成“田间实验室”,作物种植和德保矮马养殖方面的实用技术知识讲解让养殖户频频点头;盛林社区的科普讲座里,肠道菌群知识让居民恍然大悟“原来肠道菌群是我们身体的‘生态系统’,健康居然和它息息相关!”
留守儿童家里,研究生支教团送来的AI翻译笔成了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睛。研支团成员手把手教孩子使用AI工具,当机器人第一次回应他们的指令,科学的种子在幼小心田悄然破土。
科普知识进课堂精彩瞬间
“村民们非常热情,也充满智慧,他们在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讲解过程中大家积极互动,不少村民还就种植中遇到的问题与我交流探讨。这次活动不仅实现了科普的目的,也为‘科普边疆行’贡献了一份力量。”陈雁老师谈到。从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到贴近生活的健康知识,科普如同一股暖流,既滋养了乡村发展的“科技土壤”,也点亮了群众心中的“知识明灯”
民族同心育新苗,科普育人向未来
“这场科技盛宴既是一次知识传递,更是一次心灵启迪。”团队负责人表示,活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科普与民族团结深度融合。在南山小学与瑶族乡中心小学,团队开展了主题讲座,借助“百色海事局下乡培训”“时代楷模”黄文秀等鲜活案例,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孩子们心田生根。
中南民大科普团在广西德保合影留念
“本次科普活动既是我校长期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生动体现,更是学校将科普服务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南民大活动负责人侯睿说。
当广西边疆的孩子追着科普团问“什么时候再来”,当乡村村民把科学知识用到了田间地头,这场跨越千里的科普行,早已超越了“知识传播”的意义——它是科学梦想的播种机,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科学星火照边疆,青春正当时,赋能新乡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