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星”星图首次发布,琴音演奏华科大人专属科学浪漫
2025-11-05 18:40:00 来源:极目新闻

新闻记者 李碗容

通讯员 俞佳颖 姜宗显 周蕾

“看,这是我们在新疆阿勒泰最新拍摄到的‘华中科技大学星’,这也是我们首次对外发布!”当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吴庆文教授将这颗专属星辰的影像首次投映在幕布上时,艺术学院师生的琴声悠然响起,科学与艺术在这一刻完美交融。近日,第十期“听月”科学与艺术沙龙在国家精密重力测量科学中心西侧草坪举行,星图与琴音的对话,谱写出一曲属于全体HUSTer的宇宙浪漫诗篇。

夜色中的草坪,被科学的星光点亮,被艺术的旋律渲染。一曲《拨云》拉开序幕,琵琶轻灵跃动,二胡悠远绵长,与流淌的钢琴声交织,恰如人类拨开未知的迷障,探寻星空的答案——正如沙龙主题“天宇空旷,琴音何来”所问,那琴音深处,正是华科人对真理不息的向往。

本期沙龙将艺术表演与科普讲座穿插展开,物理学院吴庆文教授以“月”为轴,从月球相位演变到人类探月壮举,从古老天问到行星探测远景,逐步解析天体运行背后的科学逻辑,并生动阐释我国空间探测的规划蓝图与全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梦想。而当“华中科技大星”的真实影像点亮夜空,不仅引发阵阵惊叹,更将科学背后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具象化为一道来自亿万里外的光芒,照亮了科学与艺术交汇的夜晚。

东西方的“月光”在现场温柔相汇。小提琴与钢琴勾勒出德彪西《月光》的朦胧光影,印象派的浪漫徐徐铺展;琵琶轻拢慢捻,一曲《春江花月夜》晕开如水墨般的东方诗意。而《Fly Me to the Moon》在大提琴与竖琴的合鸣中缓缓升起,旋律仿佛化作引力波的涟漪,让每一颗华科心都与苍穹之上的“天琴计划”悄然共振。

科学叙事在此刻不再是冰冷的公式。刘骅锋教授带大家“听”38万公里外的月震——“这是月球的心跳,也是它46亿年演化的日记。”当刘教授讲到月震原理时,一段经过特殊处理的“月震音频”在现场响起,随即艺术学院师生们的现场演奏响起,钢琴流淌着和弦,仿佛在为宇宙的律动伴奏,让科学的声音与艺术的旋律交织成一首无声的诗。

让音乐替星空说话,艺术学院本科生何依晴、邵绎如的《星夜》,为德彪西的星空注入青春的清澈;彭芸老师的长笛与李炘老师的竖琴轻诉《阿莱城的姑娘》的隽永旋律;周蕾老师的钢琴与熊静娴老师的大提琴则带来《A Sky Full of Stars》与《星际穿越》配乐,将“时间与引力”的物理概念,化为可聆听的情感脉动。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跨越时空的呼应:1977年“旅行者”号带着古琴曲《流水》驶向深空,如今华科人用“天琴”续写“通天地”的对话。正如吴教授所说:“我们追的不只是星星,是华科人‘敢上九天揽月’的精神。”

2016年喻家山南麓的第一次相遇,到如今第十期的星光璀璨,“听月”沙龙已陪伴华科人走过十年历程。这十年里,我们探讨“音乐中的物理规律”,追寻“爱因斯坦的音乐与人生”,品味“李政道的科艺情怀”,见证“中国航天探月征程”,每一期都深藏着华科人对“真”与“美”的不懈追求。十年听月,浪漫未完待续。当草坪上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有人抬头望了望夜空——那里,52487号小行星仍在按自己的轨道运行,“天琴计划”的蓝图还在被华科人续写,而我们的宇宙浪漫,才刚刚开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