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降过去了,重阳节也过去了,邻居家在花坛里种的木耳菜还是那么生机盎然青翠欲滴。藤蔓上的粉紫花团还在,有的已经结出了一堆堆淡淡的绿籽,但这完全不妨碍新叶继续萌生。一边开花一边结籽一边长叶,在这株繁盛葳蕤的木耳菜上完美融合,叫人欢喜。
之前我只知道它叫汤菜,记忆源于童年。母亲在后院的墙根下种下一排肥厚的菜苗,斜插上一排竹篙,然后告诉我们,这就是汤菜。它就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了。汤菜就是用来煮汤的,我觉得一定是这样。母亲笑笑,说傻孩子,谁说汤菜就只能做汤呢?后来吃到母亲做的清炒汤菜,凉拌汤菜,汤菜炒鸡蛋,就彻底明白了它不是仅仅为做汤而生。真好吃啊,嫩嫩的,绿绿的,软软的,滑滑的,是我童年记忆里的至爱美味。母亲说,这一排汤菜可以一直吃到初冬,摘了一拨后过不了几天又可以发一拨。用现在的话说,吃不完啊根本吃不完。
听邻居说它叫木耳菜,我就很纳闷。查了查缘由,原来这种菜因为叶子长得肥大,像一片片耳朵,故名为木耳菜。想想总觉得有点牵强,还不如汤菜来得通俗易懂。再继续看,它的含钙量极高,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保护眼睛、润肠通便、增强人体免疫力,居然享有“长寿菜”“抗癌菜”的美誉。它含有的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抗氧化物质,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减缓皮肤老化,所以民间还称它为“天然玻尿酸”。原来,母亲随手种的汤菜,还有这么多不为我们知晓的秘密,道行高深啊!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果然都是好东西。
后来知道它叫“落葵”时,我惊喜而欣慰,它到底还是拥有着这么一个诗意的名字!上学时读“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只知道这里面的“葵”就是一种野生的菜,可以做羹汤的,现在悟到了,这就是“落葵”啊,不是正合了汤菜的意韵吗?那么李白的“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是不是也是在煮落葵为食聊以下酒呢?这么一点点研究下去,感叹落葵在古代饮食文化中竟有如此深厚的底蕴,心中不免对它又生出更多的欢喜。
童年的后院已经不在了,母亲也没有土地可以种汤菜了。她不会想到,她种植出来的汤菜,是饱含着如此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在她的认知里,这就是一种寻常的青菜,和萝卜白菜没有区别,只要孩子喜欢吃就好。每天经过邻家的木耳菜藤架总要多停留那么一会,回想童年时它的味道,想象它结出的串籽变成紫黑的样子,心里就溢满了温暖。
(武汉市蔡甸区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