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辉斌散文|听不懂的家乡话
2025-04-04 12:20:00 来源:极目新闻

我的家乡京山市位于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境内既有平原、丘陵,也有湖泊、森林。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民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俗话说:出门两三里,乡俗各不同。就拿京山话来说,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特有的方言。有一次到罗店镇一位朋友家做客,第二天一早我因有事要急赶着回家。朋友的妈妈听说我要走,急忙从厨房里跑出来拉着我连声说道:“我攘卡你吃了走,我攘卡你吃了走。”我知道那位妈妈是在留我,但我还真不明白“攘卡你吃”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一种食物的制作方式,后来才知道就是弄点东西给我吃的意思。

在罗店,最奇葩的方言就是怎巴掌、拢巴掌。他们本来说的是怎嘛展、拢嘛展,就是这会儿、那会儿的意思。但因为说得很快,听起来就像是在说怎巴掌、拢巴掌了。您说,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搞笑?

在杨集镇,人们说那会儿说“相过”,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先过”,也就是刚才一会儿的意思。比如说:“我相过去菜园里摘了菜了。”但受方言口语的限制,我们听起来就是“相过”了。

当有人问您“磙神子”是什么时,您绝不会和棉袄联系在一起,但就是这么不可思议,在永隆镇,大家把棉袄就是叫作“磙神子”。在京山县志上查找方言,“磙神子”应该读作“滚衫子”,但明明是袄子,为什么又叫衫子呢?还真是搞不懂呢。

在永兴镇,把我和你说成我两个你,比方说我和你上学去,他们就说我两个你上学去。我以前有个同事是永兴人,有次在舞厅请一位素不相识的美女跳舞,他走到人家面前很礼貌地弯腰请道:“美女,我两个你跳个舞吧?”人家听不懂“我两个你”是什么意思,就走开了。倒是把他尴尬地晾在那儿,好一会儿还搞不懂人家为什么不理他。这件事也被我们当作笑料打趣他好多年。

我们京山人管父亲的妹妹一般都是叫幺幺,而在新市、温泉和相邻的钱场吴岭、永兴屈场一带却不是叫幺幺,而是叫戚爷,我至今都不知道戚爷的“戚”用哪个字更确切。而且幺幺都是女的,为什么还要叫爷呢?

说到爷又要说到永隆镇的方言了,在永隆镇管叔叔叫爷,也有的称父亲也叫爷。我有个亲戚是永隆人,他告诉我,他管他父亲叫爷,他的儿子管他父亲也叫爷,只不过多了一个爷字,叫爷爷。在家里他喊他父亲爷,孩子有时为了省事也喊爷爷叫爷,真不知谁是谁的爷了。

家乡的方言有的还南北有别。例如,下雨时我们的衣服淋湿了,在南片乡镇大家会说衣服打得滂湿。但在北片乡镇人们却说打得茄湿。来客了,给客人敬酒时,南片说筛酒,北片叫泻酒。

这些方言土语就是这么古怪,这么让我们无法理解。但这些方言俚语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亲切,是随意,就像老屋厨房顶上飘出的袅袅炊烟,塆后天边红红的晚霞,让人回味,让人怀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