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你我初次相识在这里,揭开了相约的序幕……”
千百惠的这首《走过咖啡屋》开场歌词,仿佛是为我而写。此刻,我正漫步在红钢城最小的街坊——二十一街前的冶金大道上。眼前,那栋拔地而起的楼盘,正悄然改变着这片街区的内涵。而我,站在这片熟悉的老地方,思绪如潮水般涌来,往事如烟,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
1980年,我家搬进了二十一街。那时的二十一街,虽小却便捷。三栋住宅楼,静静地伫立在被武钢医院半包围的地盘上,仿佛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父母在这里度过了他们的后半生,而二十一街的那套房子,成了他们留给我的唯一遗产。那时的我家,住在一栋四层楼房里,房子虽不算新,但比起工人村的棚户区,已是难得的舒适。医院、学校、幼儿园、电影院……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在步行可及的范围内。街坊们大多是武钢的职工,彼此熟悉,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日子过得简单而真实。
1999年,我离开了这里,开始了自己小家的生活。但直到2016年母亲去世,我才真正与二十一街断了日常的联系。三十余载的光阴,从少年到中年,二十一街的变迁在我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2019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红钢城最小的那个街坊》,发表在杂志上,多个新媒体配图转发。那篇文章里,我描述了街坊的地理位置、人文特色,记录了“企业办社会”带来的便捷,描述了破墙经商的折腾,也表达了街坊们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渴望。或许是因为二十一街的典型性,武汉地铁5号线红钢城站的一块壁画,竟以二十一街命题创作,借用了我的文字:“青山居民区命名的最大特点,就是使用数字命名法。核心区域的街坊最大序数到了128街,面积最小和人口最少的那个街坊非21街莫属。”
岁月如梭,二十一街渐渐老去。三栋居民楼中,两栋建于1957年,另一栋建于1974年。砖木结构的楼房,历经风雨,早已超过了使用年限。房屋老化、设施陈旧,问题层出不穷。街坊们看着周围的街坊起高楼、建新房,心中早已积攒了无数的期盼。2018年,拆迁的消息传来,大家满心欢喜,奔走相告。然而,拆迁迟迟没有动静,等来的是一个寂寞。
房屋的问题愈发严重。隔壁四楼的兰子姐,1987年结婚后就一直住在这里。70平方米的房子,住着一大家人。每逢雨天,屋顶漏水,家里如同水帘洞,人在屋里还得打伞。而那两栋超过60年的老房子,更是时不时发生天花预制板保护层脱落、险些伤到人的事情。2022年,经第三方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小区三栋房屋的安全等级均为C级。一些有经济条件的居民搬走了,但更多人依然留在这里,守着这片熟悉的街区。
2023年春节刚过,拆迁的消息再次传来。二十一街将与二十五街一起纳入城市更新计划。街坊们满怀希望,等待着拆迁令的下达。然而,8月份的消息却让大家再次失望——二十一街不在最终的拆迁计划之列。134户居民的梦想瞬间破灭。修不起,拆不了,街坊们的处境陷入了尴尬境地。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湖北省试点的“住宅合作社”危旧房改造模式消息传到了二十一街。街坊们围在一起,仔细研究这一新模式。“以我们小区居民为主体,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危旧房合作改造,旧房换新房,这是当前的‘上上策’。”2023年12月22日,青山区二十一街坊危旧房合作改造联合社成立。理事会成员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宣传,最终,134户居民全部同意搬离二十一街。
在街坊们看来,项目能推进得这么快,很大程度上是探索出了“住宅合作社”模式的最大公约数,减少了很多最终分摊到购房者身上的费用。二楼的想英嫂补交10万元的建筑面积差额费,房子建筑面积从50平方米扩充到72平方米。我家和兰子姐家一样,原来套内面积接近70平方米,如果选择72平方米的户型,抵消各种政策补偿,基本不用再掏钱。考虑到以后的生活需求,我还是选择了一套面积更大的户型,补25万元差价后,就变成了套内面积85平方米的新房子。曾经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房价每平方米15,000元的均价来算,买一套同地段、相同面积的商品房差不多要180万元。”这是非常吃力的。
另外,工程代建方和施工方的选择也让街坊们彻底吃了“定心丸”。经过多轮选择,工程代建方确定为区属国企青山安居集团;而施工总承包方是大名鼎鼎的本土央企、在武汉城市建设中屡屡出彩的中国一冶。
2024年12月20日,当项目楼层建到12层时,老街坊们开始挑选心仪的新房。有趣的是,常年住在低矮楼房里的街坊们,大多选择了高层住宅,而我们这些早已搬出去的人,反而更倾向于中低层。预计2025年底,134户居民将回迁新居。这幢32层的商品房,除了安置回迁居民,余下的住宅将通过市场销售,用于平衡建设成本。
二十一街的改造,不仅是一次建筑的更新,更是一次情感的延续。新房的设计,保留了原居住区的社区关系、邻里关系,融入了106户商品房新居民,实现了“居民共生、文化共生、建筑共生”的“三合一”设计理念。房屋质量是居民共同的诉求,剪力墙结构、大板跨设计,确保了结构的安全耐久。七种户型,满足了不同家庭的需求,甚至连40多平方米的住房都能实现南北通透。针对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新房还设计了大阳台和空中花园,方便老年人晒太阳、散步。
二十一街的改造,引来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省、市主要领导,乃至住建部的领导都曾亲临现场视察。各方都给予积极评价:“住宅合作社”模式是对传统大规模拆迁模式的有力补充,也是对危旧房改造的一种新探索。
如今,二十一街的新楼已建成过半,老街坊们回迁在即。站在冶金大道上,春风轻拂,暖意融融,我眺望着那栋逐渐成形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春风十里花千树,满园芬芳多妖娆,一枝茉莉含羞笑,情意绵绵刚刚好。”想起这几句歌词,感觉意境好不贴切。
二十一街,这片承载了我无数记忆的街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未来。岁月如歌,街坊们的故事仍在继续,而这片街区,也将继续见证着他们的欢笑与泪水。
(黄红波,武汉市青山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