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泽人专栏】第一期:专业志愿服务的理论缘起与本土化发展
2019-04-04 00:43:00 来源:汉网

来源: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   作者:宋煜  

近年来,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获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实施《志愿服务条例》,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更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特别是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大量开展,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专业化的需求越来越大。

 

 

有鉴于此,《志愿服务条例》中对专业志愿服务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如在第十六条要求志愿服务组织安排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专门知识、技能的,应当对志愿者开展相关培训,并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程。在第二十三条明确了国家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提供专业志愿服务。

“专业志愿服务”的界定必然要涉及到“何为专业”的问题。这种专业性来自职业分工所形成的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别,也有志愿服务管理优化意义上的专业性概念。国内在专业志愿服务研究上还相对匮乏,在有关概念的界定上也存在争论。与传统志愿服务不同,专业志愿服务是指将组织或个人的专业技能运用于公共福利服务中。专业志愿服务比传统的志愿服务更加注重目标导向,将专业人士派往公益组织或弱势群体,执行界定明确的项目。一般认为,专业志愿服务的服务对象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直接服务于组织能力建设,间接解决社会问题。

 

专业志愿服务的概念缘起


“专业志愿服务”一词在英语中有两种表述:Skilled Volunteering,或者是Pro Bono,一般意义上都会选择后者作为代名词。Pro Bono是“pro bono public”的缩写,在拉丁语中意为“ for the public good(为了公共利益)”,在不同语境下也表示“the offering of free services(提供免费服务)”。最早是指律师这一职业群体为那些无法支付律师费用的穷人提供的志愿服务。

1962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倡导“所有律师都负有为无力偿付律师费用的人群提供法律服务的职业责任”。当时已经有一些律师自发为弱势群体提供志愿服务。在美国律师协会和国际律师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包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都要求或者鼓励执业律师提供数十个小时的志愿法律服务。对律师而言,参与专业志愿服务可以完善自己的法律实战技能、提高法律素养,帮助其理解律师职业的道德伦理层面的意义。在专业志愿服务推广上,美国Taproot基金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家创立于2001年的非营利组织,Taproot基金会将企业人才输送到改善社会环境的非政府中,从而让美国数百万个商务专业人士参与到专业志愿服务中。Taproot基金会的主要工作是招募专业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有需要的社会组织提供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和IT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2008年,美国超过150家企业的高管和非营利组织的领袖在白宫举行企业志愿服务峰会。参会者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从事专业志愿服务的价值,并发起“Billion + Change”项目, 意图改造美国的商业文化,让更多的美国公司推动他们的员工运用自身的智慧和专业技能从事志愿服务,从而解决社会面临的挑战。短短两年的时间, 该项目就动员了超过500家公司承诺将提供价值20亿美元的专业志愿服务,去帮助非营利组织。从全球发展趋势来看,专业志愿服务在很多国家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呈快速增长的志愿服务类型。

专业志愿服务的本土化发展


志愿者、志愿组织和志愿服务是起源于19世纪西方文社会的产物。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社会结构的不同,中国在发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也具有了自身特色。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也遇到了本土化的问题,构建起专业志愿服务的本土话语体系。对于中国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而言,梳理清楚东西方话语体系的异同就显得十分必要。

目前,在我国比较常用的类似概念是“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可以从服务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两个角度来解释。所谓服务专业化,类似于专业志愿服务中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但这种专业技能相对宽泛,与专业行动的关系并不密切;管理专业化则是对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而言的,涉及到志愿者管理、财务管理、事件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指的是这些管理过程的专业化问题。在现有的话语体系中,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往往与制度化、精细化相关联,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包括了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因此,专业化与专业志愿服务在理念上是有所不同的的,前者的范围更为大,也比较适合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现实需求。

在具体实践中,专业志愿服务的发展突出体现在“支持性”社会组织的发展上。所谓“支持性”社会组织,是指一类平台型的社会组织,是社会组织间联系、互动、聚合的核心推动者和组织协调者。一般而言,支持性社会组织并不直接为个体和社区提供公益类服务,而是通过为社会组织,特别是初创期社会组织,提供资金、咨询、指导和评估等支持性服务,来促进服务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涌现出了很多以培育和壮大社会组织为目标的实践探索,打造出不同形式的服务平台,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社会组织联合会(促进会、协会)和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基金会等。以北京为例,2017年全市已经初步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市、区、街(乡镇)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制定了指导各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开展服务的《北京市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运营标准》。这类服务平台往往以社会服务机构的形式设立,依托政府或基金会的支持,通过设立项目基金、政府购买服务、机构资金补贴、建设孵化基地和举行公益创投等方式,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和由社会人士发起建立的“草根组织”。

在企业和民间方面,中国最早提供专业志愿服务的是一些商业咨询公司。2006年,麦肯锡公司发起NPP新公益伙伴项目,为国内的一些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志愿服务。2007~2009年,以北京惠泽人、美好社会咨询社(ABC)、合众泽益等为代表的非官方社会服务机构,以及一些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如惠普、IBM、埃森哲、PWC等开始为一些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志愿者,或者开展专业咨询等志愿项目。2011年,美国Taproot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BSR)联合北京惠泽人在国内开展“慈源项目”,搭建专业人士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对接与匹配平台,为公益组织输送专业的志愿者,解决专业人士的志愿服务需求和公益组织的发展需求。该项目最终联合了企业合作伙伴15家,实施了33个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并使得61家社会组织获得了专业性支持。自2013年起,北京惠泽人等机构连续发起举办了中国专业志愿服务周(Pro Bono Week)全球联动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推动专业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实践。2016年12月,中国大陆地区首家致力于推动专业志愿服务的非公募基金会——北京博能志愿公益基金会注册成立。该基金会以“引领专业力量,推动跨界合作,实践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创新,共创美好社会”作为其使命,针对公益慈善机构、弱势群体或社区的明确要求而提供的无偿专业服务,协助和支持获得专业化解决方案。其形式涵盖培训、咨询、教练、诊断、研究等多个领域。这也成为中国专业志愿服务发展的里程碑事件。但在实践中,这些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的专业志愿服务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志愿服务还局限在心理咨询、法律维权、应急救援等少数几个领域,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机构和志愿者数量仍然有限,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亟待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党和政府从加强行业研究、强化内部治理、推动均衡发展和鼓励社会参与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