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能逆势收获470%涨幅!龟速前行的行业,这公司啥情况?
2018-10-05 18:34: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竟能逆势收获470%涨幅!龟速前行的行业,这公司啥情况?

作者:优塾团队

我们之前研究过很多医药细分领域,普遍都是高速增长的赛道,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家公司,他所在的行业增速,用“龟速”来形容都不足为过。

这个行业,全球2008-2014年的六年复合增速,仅为0.9%。

看到这个增速,你肯定要说:我去,大A股“唯增速是图”的投资逻辑下,这种破烂行业,还有什么好研究的?但是,不好意思,在这个龟速增长的领域,国内的一家龙头企业,其股价画风,竟然是这样的:

从2015年10月6日,到2018年6月14日,股价从1.64元涨到了9.41元,区间涨幅高达474%。

(图1:股价图,单位:港元,来源:choice)

这,是在港股,它的名字叫石四药集团(2005.HK),主营大输液产品。

到底是什么样的业绩,能支撑这样的暴涨?

基础数据方面——2015-2017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2.22亿港元、23.61亿港元、30.76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8.61亿元、21.12亿元、25.7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3亿港元、4.9亿港元、6.6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3.38亿元、4.39亿元、5.55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5.63亿港元、6.86亿港元、5.52亿港元(折合人民币4.71亿港元、6.14亿港元、4.62亿港元)。

盈利能力方面——毛利率分别为47.24%、51.56%、58.74%;净利率分别为18.16%、20.76%、21.57%;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8%,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28%。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它的营收年复合增速为18%,远远高于行业增速。

大输液,从产业研究来看,是整个医疗行业最为特殊的领域之一。这个赛道的逻辑,不同于以往我们研究的其他医药领域,决定这个领域收入规模大小的,并不是它的药品研发能力,而是在于两个字:产能。

它的逻辑,根本不像是医药公司,反倒和化工行业有点类似,拼产能、拼成本、拼规模,之前我们研究过的新和成、万华化学、金禾实业,都是这种产能驱动型企业。

好,看到这里,问题来了:

1)大输液行业,背后的投资逻辑和产业格局,到底是怎样的?石四药,并非行业老大,却是如何在行业增速极低的情况下,取得远高于同业的增速?

2)对标国外巨头,国内大输液行业的核心护城河是什么,未来的演变路径又是什么?

3)这个领域,关键的财务密码到底看什么?本案,核心业绩驱动力是什么,未来的想象空间还有多大?

今天,我们就以石四药这个案例入手,来研究一下大输液行业的研究逻辑,以及财务特征。

— 01 —

国外,有多慢

大输液(LVP),也叫大容量注射液,通常是指容量大于等于50ml,并直接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液体灭菌制剂。

静脉输液,创始于1656年。伦敦的Christopher Wren教授,将药物用羽毛管为针头注入狗的静脉内,开创了静脉输液的先河,后人因此把他称为“输液之父”。

1832年,英格兰爆发霍乱,Thomas Latta教授和他的助手,把大量煮开的盐水注射给霍乱病患者,奠定了人体静脉输液治疗模式的基础,这也是基础性输液的开端。

真正意义上的大输液生产,始于20世纪30年代。

注意,不同于其他医疗细分领域的更新迭代,大输液的迭代是从两条路径同时进行的:一是,包装形式;二是,临床用途。

包装形式的技术迭代通过:开放式输液系统(第一代)→半开放式输液系统(第二代)→全密闭式输液系统(第三代)。

第一代材料是玻璃,第二代材料是塑料,而第三材料是非PVC和塑料。

(图2:产品图,来源:百度文库,过客617)

临床用途的技术迭代,则是如下的链条:

基础性输液(葡萄糖输液、氯化钠输液等)→血容量扩张用输液(右旋糖酐输液、羟乙基淀粉输液等)→透析造影用输液(泛影葡安、碘海醇注射液等)→治疗性输液(替硝唑输液、氧氟沙星输液等)→营养性输液(氨基酸输液、脂肪乳输液、碳水化合物输液等)。

关于包装形式的更迭,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由一家美股公司发明的,它叫做:百特国际(美股代码BAX)。它自1981年以来,股价的月线图画风,如下:

(图3:百特国际股价,单位:美元,来源:Wind)

1931年,美国百特公司(baxter)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玻璃瓶装大输液产品,并获得成功。这就是第一代静脉输液产品。这种玻璃瓶随后在大输液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我国仍以玻璃瓶为主。

而后,伴随着其临床用的大输液用途不同,这家公司又相继研发出了多种包装形式,比如:

1940年左右,它在血制品领域,实现了血浆分离和长时间保存技术,使血液产品第一次具有实用价值。

1956年,它在尿毒症等肾病治疗领域,首次制成了“人工肾”,也称“肾透析”,用于代替肾脏净化血液。

由于玻璃瓶在运输过程中易碎,而且由于它不是完全密闭的,所以很容易和空气接触造成污染。因此,1976年,百特又推出PVC软袋大输液和PP塑瓶大输液。优势在于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不过,伴随着在大输液治疗领域的竞争,百特开始遇到竞争者,另一个重要玩家:费森尤斯,这家公司,总部位于德国巴登洪堡,创立于1912年,位列世界500强。

由于输液时经常需要将药剂与基础溶液混合后注入人体内,但这往往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1984年,费森尤斯公司发明了一种两室的氨基酸输袋——“Aminomix”,这种输液袋在使用时只需要将中间的间隔打开,就可以在密闭的环境下混合两种药品。

20世纪80年代末,百特研制抗血友病因子,迈出治疗用药物大输液的第一步。

自1995年起,大输液包装材料的升级进程加速进行,竞争者也越来越多。

1995年,贝朗公司上市半硬瓶袋“COFLEC”;2000年,百特公司开发出三腔式肠外营养输液袋。2005年,百特公司、费森尤斯卡比和赫世睿公司(Hospira)几乎同时推出了非PVC大输液软袋。[2]

截至目前,非PVC软袋是第三代全密闭式输液系统,这也是目前在美国应用最广的一种包装形式,市占率达到90%。

(图3:各代输液优缺点对比,来源:优塾团队)

虽然,静脉给药可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全身,起效快,也适合在抢救病人时,争取宝贵时间。但是,美国的医生不会随便给病人输液,一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二是由于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三是会产生交叉感染;四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

其中第一条,是医生考虑最多的。因为,美国的大输液企业,多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治疗、营养输液领域。比如,百特布局血液透析、肾透析领域,而它的竞争对手费森尤斯,则布局血液制品、麻醉剂领域布局。

但在中国,大输液的环境则截然不同,可以说还相当的低端。

— 02 —

国内,有多慢

现阶段,大输液的材质,还是以低端玻璃瓶和塑瓶为主,市场份额各占40%,而高端的非PVC软袋和直立软袋产品,合计只占20%。并且,从用药结构上看,也比较“落后”,多以基础大输液、抗生素等低端大输液为主,高端大输液产品较少。

来回顾下我国大输液的发展历程:

自1944年,我国生产出了第一批青霉素后,我国抗生素行业迅速发展。只是那时候,输液的滴管在国内产量很少,而且质量也不过关,医生在大输液的选择上比较谨慎。

1960年代,由于部队的“全军大比武”,带动了注射技术的提高,大输液行业也随之迎来进一步发展。

于是,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抗生素输液都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法。

本案的石四药,原本在1948年创建时,是做脱脂棉的。后来随着抗生素行业的快速发展,转型开始做抗生素和相关的大输液产品(1969年)。1997年,它与河北制药集团、石家庄第一制药、石家庄二药联合组建了中国制药。

只不过,1999年的石四药销售额仅为7000万元,而应收账款却高达5000多万元,而且坏账占比还很高。

与此同时,输液行业在2000年-2002年步入规范期。在这个行业,要想实现足够的产能,就需要足够多的设备和厂房,而这些固定资产的生产安全性,直接决定了药品的安全性。于是,国家对大输液生产企业实施了强制性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管理,加快洗牌。

面对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研发滞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自身问题,石四药的董事长曲继广,做了两个重大决定:一是,于2001年,对石四药改制,从中国制药中脱离出来,完全实现民营化;二是集中精力,主攻质量。

在完成了企业改制后,曲继广意识到又一件重要的事——像百特国际一样,想要在这个领域赚钱,除了产能提升,还得要产品升级。

于是,改制后的第一年,石四药开始投资建设国际水准的输液高新技术产业园,落户了世界上第一条集洗、灌、封为一体的PP塑料瓶输液生产线。

非PVC软袋和塑瓶的毛利率较高,并且在应用上更加安全。因此,2005年,石四药又引进全封闭灌装机生产线,用于生产非PVC软袋和塑瓶,成为我国最早生产非PVC软袋的公司。

2007年,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抗生素(58%),大输液产品逐渐贡献了19%的收入。但此后,石四药的收入结构逐渐向大输液倾斜,并专注于非PVC软袋的生产。

由于大输液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设备和厂房,因此,这些设备和厂房的安全性,决定了生产出的药品的安全性。于是,2011年,我国颁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新版GMP规定,要求企业2013年底之前完成认证,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

这一阶段的行业大洗牌,相当惨烈。

2013年底,由于GMP认证的原因,就有115家大输液厂商停产。并且,在2011年、2015年,先后出台了“限抗令”、“停止门诊输液”的政策,整个行业从开始的300多家公司,洗牌到只剩下了30家(淘汰了90%)。

在这轮洗牌中,石四药一步步剥离原本的抗生素业务,开始只专注于大输液,且是非PVC等新一代的输液材料产品,由此积累了强大的产能壁垒,并逐渐进化成为行业龙头。

目前,石四药在大输液行业中,排名前三,市占率为12%,仅次于科伦药业(41%)、华润双鹤(14%)。

好,梳理完以上发展节点,估计聪明的你一定会冒出一个疑问:石四药明明只是行业老三,你怎么放着行业老大科伦药业不管不顾,反而研究老三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研究。

— 03 —

为什么是行业老三

对本案来说,梳理完以上节点,最重要的事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深耕更有发展潜力的包装材料。

石四药,成立于1999年,控股股东是董事长曲继广及中华药业(员工持股平台),持有石四药31.32%股份,第二大股东,就是科伦药业,持股17.02%。

(图4:股权结构,单位:%,来源:国信证券)

本案,主营业务为大输液产品,2017年贡献了90.5%的收入,和94%的毛利。

如果按照包装形式不同,可分为:非PVC软袋输液、直立软袋输液、塑瓶输液、玻璃瓶输液。

本案,非PVC软袋输液贡献的收入和毛利最高,分别为14.76亿港元、56%,其次是塑瓶(5.84亿港元、15%)、直立软袋(3.9亿港元、14%)、玻璃瓶(3.34亿港元、10%)。

并且,石四药的非PVC软袋,市占率国内最高,约为30%。

同时,按照输液的临床用途不同,本案以基础输液产品为主,占收入比重为61%。其次是营养输液(占比21%)、治疗输液(占比18%)。

(图5:收入构成,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图6:毛利构成,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其上游为原料药和包装材料供应商,上游供应充足且供应商分散,石四药对上游的话语权较强;其下游终端客户为医院,采用直销和分销的方式,对下游话语权偏弱。

这门增长情况如何,来看数据:

(图7:营收及增长率,单位:亿港元/%,来源:优塾团队)

(图8:净利润及经营性现金流,单位:亿港元,来源:优塾团队)

注意,3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8%,3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28%。

并且,净利润增速高于营收增速,且特别是在2017年出现了大幅度提升,是因为产品结构的调整,高毛利的非PVC软袋的收入占比较高,且逐年上升。并且,产能利用率也从不断提升,目前,产能利用率已经从2017年的70%,上涨至今的81%。

这说明,在下游需求没有发生明显增长的情况下, 它抢占了结构性升级换代的市场。

好,这个产业链更新换代的逻辑弄清楚后,我们再思考一下,哪些因素,对它的未来业绩最重要?

— 04 —

规模第一,对吗

答案是:建厂,产能。

2015-2017年,石四药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26.94亿港元、23.93亿港元、25.4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2.57亿元、21.41亿元、21.3亿元),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54%、50%、43%。截至目前,其大输液的年产能约为16亿袋/瓶左右。

这一产能规模,在同行业中处于什么水平,来看对比:

科伦药业——2015-2017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60.39亿元、95.86亿元、110.65亿元;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7%、41%、40%。产能约为48亿袋左右;

华润双鹤——2015-2017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22.32亿元、22.69亿元、23.29亿元;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9%、28%、25%。产能约为21亿袋左右;

在中国,产能最大的自然是科伦了,可是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放的更宽,和全球巨头比一比呢?

美股的百特国际(BAX)——2015-2017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43.86亿美元、42.89亿美元、45.8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84.81亿元、297.53亿元、299.79亿元),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1%、28%、27%。

以上数据,与同行对比,石四药的固定资产占比最重,不过,在产能方面还是落后于科伦(老大)、双鹤(老二)。

目前,石四药共拥有17条生产线,其中非PVC软袋线8条、直立袋线3条、PP塑瓶线4条、玻璃瓶线2条。生产基地仅在石家庄一地,是全国最大单一工厂。

而科伦药业的生产基地散布在四川、湖南、湖北等14个地区;华润双鹤的生产基地散布在北京、安徽、湖北等10个地区;百特国际则遍布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

分布地区越广,产能就越多,市占率越高,比如,科伦市占率为41%,双鹤市占率14%,百特市占率为全美的80%。

那么,值得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来了:是否可以将“分布广——产能多——市占率高——行业龙头”串成一个逻辑,来印证这个行业的“规模致胜论”呢?

仔细思考一下,只能说,一半对,一半错。

说对,是因为,输液领域的初级阶段,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氯化钠、葡萄糖等基础输液、或抗生素等低端治疗输液领域。正是以为附加值低,且技术门槛低,所以参与者很多,使得行业出现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并且,全行业投入资本回报率都很低。

所以,想要在基础输液领域致胜,必须拼了命的扩产能,用极低成本血拼出道,让“规模效应”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护城河。产品价格降低到极限,老子成本低,还能赚钱,而你敢降到这样的价格,就得亏死。

这就是国内这个产业之前的竞争逻辑,也是石四药和科伦最大的差别。一个附加值高、产能小、利润高;一个附加值低、产能大、利润低。

接着,再思考第二个问题,从产能分布上看,科伦、双鹤、石四药的产能分布几乎很少有重叠。这是为啥?

这与下游医院的话语权有关,并且此处的逻辑和汽车零部件行业有些类似。

输液在医院日常用药中,属于消费量极大、消费频次极高的品种,一旦输液企业与医院达成合作,为了保证院方的输液用品的及时供应,会在供应链上狠下功夫,以保证全方位无死角的供应。因此,一旦有一方进入了某个省份区域,其他竞争者就会很难介入,通常会规避直面竞争,所以地区重合度低。

不信,你们看下图:

(图9:生产基地布局,来源:西南证券)

总之,低成本的竞争,只有规模强者才能生存,所以,2011年(行业洗牌的年份),中小输液企业纷纷倒闭,而巨头的毛利率却在洗牌中不断提升。这也再次印证了之前我们研究其他行业的逻辑,行业洗牌期,短期是利空,但长期对头部厂家一定更有利。(比如游戏行业,正在经历这样的时刻)

(图10:毛利率,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可是,这只是国内大输液领域的竞争情况,如果放眼全球,你会发现:全球输液龙头之间的竞争,已经升级到高阶阶段,对标的护城河不是“规模”,而是“技术”。

以百特为例。百特是全球最大的输液巨头,截至2016年,其在美国的市占率高达80%。[3]

其实这事挺怪异的——在美国这样的自由竞争市场,并且存在无数的全球制药巨头,居然这样的一家公司,能够在细分领域达到毫无争议的垄断地位。

其独领风骚的原因,在于技术取胜。其收入主要来源于肾透析类药品、药物运输系统、营养产品、紧急治疗产品等。其中肾透析类药物占收入的比重最高,为33%。同时,它也是全球最大的腹膜透析设备生产商。

(图11:百特收入结构,单位:百万美元,来源:年报)

除了百特,其余巨头也从初期的规模化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和百特类似,它的竞争者费森尤斯,也是从基础输液向治疗性输液产品转换的,主打血液透析输液。同时,它还是全球最大的血液透析设备生产商。

你看,这些巨头不仅仅在大输液领域有所成就,还横跨了医疗器械等技术含量高的医疗领域,所以,这才构成了一道“技术”护城河。

研究完以上这些,你应该能明白,为什么我们不研究行业老大科伦药业,反而去研究行业老三了吧?

— 05 —

未来增长,看什么

因为,这个行业的未来,总体增量已经有限,增长的核心就在于技术更新换代。谁技术更强,谁能获得增长。

的确,输液这件事本身,已经没多大增长空间。但是如果换个视角来看结构化机会,非PVC软袋、肾透析、血液透析,仍然是高速增长的领域。

目前,石四药约有180个在研品种,其中约50个品种处于等待CFDA最终审批阶段,多数在研品种为高毛利的产品,如治疗性输液产品、大容量软袋包装产品、口服化药等。

这些产品涉及呼吸系统、消化及代谢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抗感染及基础输液(含透析、冲洗)等治疗领域。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口服制剂,占比37%,其次是注射制剂(26%)、原料药(18%)、冲洗液、透析液、吸入剂等高附加值的输液产品(13%)、药包材(6%)。

注意,有几款毛利率较高的治疗输液产品,氨溴索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醋酸钠林格注射液(用于治疗因创伤、手术或烧伤导致的失血)已获 CFDA 生产批件。

不仅如此,2018 年3月,石四药还采用Licence in的模式,与郑州大学就AND-9(治疗肝纤维化的口服创新化药)签署了技术合作开发协议。该药物研发的预付款和里程碑金额合计为 5,000万元,郑州大学在该药物上市后可获得 2%的销售提成。AND-9 目前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

在研发上,它一共花了这么多钱:

2015-2017年,研发成本分别为0.51亿港元、0.76亿港元、0.99亿港元(折合人民币0.44亿元、0.66亿元、0.86亿元);研发成本占收入的比分别为2.3%、3.22%、3.22%;研发投入回报率分别为2.73、1.94、9.41;未披露专利数量。

不过,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率比较高,分别为24.64%、45.58%、48.05%。以往,一看到研发资本化比例高,往往就怕了。不过对本案可能是个例外,因为研发费用占比本身就低,即便把资本化刨除,对利润影响也不大。本案,研发资本化金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3.12%、7.07%、7.15%。

以上的研发数据,意味着什么,我们对比同行业公司看看:

科伦药业——2015-2017年,研发成本分别为4.98亿元、6.13亿元、8.46亿元;研发成本占收入的比分别为6.42%、7.16%、7.4%;研发投入回报率分别为-0.5、1.44、4.53;拥有2300余项专利。

科伦也有研发费用资本化,资本化比率分别为12.86%、10.72%、15.79%;研发资本化金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11.81%、10.58%、16.52%。

华润双鹤——2015-2017年,研发成本分别为1.89亿元、1.72亿元、2.46亿元;研发成本占收入的比分别为3.67%、3.12%、3.83%;研发投入回报率分别为5.45、2.23、4.4;未披露专利数量。

其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率,分别为23.73%、36.9%、38.22%;研发资本化金额占净利润的比重分别为6.62%、8.53%、10.66%。

百特国际(BAX)——2015-2017年,研发成本分别为6.03亿美元、6.47亿美元、6.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9.16亿元、44.88亿元、40.32亿元),研发成本占收入的比分别为6.05%、6.37%、5.84%;研发投入回报率分别为-6.65、0.31、0.67;未披露资本化比率和专利数量。

(图12:研发费用占收入的比,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通过对比,大输液行业的研发成本占比都不高,最高的科伦药业也仅为7.4%。并且资本化比例较高,其中石四药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较高,达到48.05%(风险提示1:研发费用资本化比例)。

另外,研发投入回报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研发占营收的比重比例)都有较大波动,除华润双鹤为下降趋势外,其他公司均在上升,其中石四药的研发投入回报率最高。

此外,我们顺带再看一件很重要的事:科伦药业的产品结构,以及在研管线。

科伦药业的收入结构中,有66.28%来自于大输液产品,包括基础性输液、营养输液、治疗类输液、血管扩容剂等,而其共有在研产品320余项,涉及抗肿瘤类、营养输液、心脑血管等领域。其中,有一款在研产品,肠外营养液,未来有望贡献近20亿的收入。

(图13:科伦药业在研管线,来源:年报)

好,研究到这里,这门生意的情况,以及未来增长逻辑已经厘清了:乍一看谁产能大谁牛逼,但细看发现未来还是技术第一,并且谁占据结构化更新换代的领域,谁增长就更快。

接下来,我们对比这个逻辑,看看整个行业的情况。

— 06 —

行业VS玩家

2014年,全球大输液市场消费259.93 亿袋/瓶,大输液消费量从2008-2014年复合增速为0.9%。

.(图14:全球大输液消费量,单位:亿瓶/袋,来源:国信证券)

国外的大输液行业市场较为成熟,集中度高,在美国,百特公司垄断了全美80%的输液市场。并且,国外公司以高附加值产品较多,如治疗、营养输液等。同时,包装以软袋为主,在美国软袋包装的市占率达到90%,余下10%为玻璃瓶。

而我国,2016年大输液行业消费量为100 亿瓶/袋左右。其中,国内玻璃瓶占比40%,塑瓶占比为40%,非PVC软袋和直立软袋市占率合计仅为20%(未来的增长空间,其实在这里)。

目前,我国98%的住院病人都使用输液产品为基本治疗手段,且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6.9%,保守估计大输液产品将以2%的速度缓慢增长,到2021年,年消费量达到约110亿瓶/袋。

而考虑到人工成本和材料成本的提高,售价也将随之提高,预测大输液行业消费额将以平均5%的速度增长。

(图15:我国大输液消费量,单位:亿瓶/袋,来源:国信证券)

目前,我国大输液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前三的市占率达到67%,分别为科伦药业(41%)、华润双鹤(14%)、石四药(12%)。

(图16:我国静脉输液市场格局,单位:%,来源:申万宏源)

从全球来看,更值得研究的输液公司是百特国际。

百特国际,1931年在美国成立,是全球医疗行业的医药公司之一。药物输注部、肾科和生物科技部是百特的主要业务部门,市占率达到80%。其历史投资回报率ROIC均值,在20%-30%左右。

2015-20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9.68亿美元、101.63亿美元、105.6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47.28亿元、705.01亿元、690.0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68亿美元、49.65亿美元、7.1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2.86亿元、344.42亿元、46.85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1.59%、40.44%、42.25%;净利率分别为9.71%、48.85%、6.79%。(2016年净利润较高是由于当年确认了一笔投资收益)。

对比百特国际一分析,你会发现:尽管行业增速慢,但如果你干的是高附加值的领域,仍然能赚钱,能增长。

好,全球行业增速只有可怜的0.9%,同时,国内行业增速只有可怜的2%-5%之间。那么,身处这个行业,到底赚不赚钱?投资回报率如何,这个问题很重要。

— 07 —

投入资本回报分析

本案,究竟之前给股东带来了多少收益?我们来看它的ROE和ROIC。

(图17:ROE和ROIC,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石四药的ROE从上市至今,基本保持在15%左右,ROIC基本保持在10%-15%区间,整体看来还不错。但注意,期间曾发生过三次比较大的波动。

第一次拐点,是2008年,ROE从14.31%下降到7.74%。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次比较大幅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恰逢经济危机,整体经济不景气,导致毛利下降,加上当年它在调整收入结构,减少抗生素业务的比重,转而增加静脉输液产品所致。

第二次拐点,是2011年,ROE从13.1%下降到-1.78%。

这主要是由于2011年,限抗令的出台,导致石四药的抗生素业务受到重创。其主导产品利君沙、派奇等产品价格下调幅度达到10%-52%。受此影响,销售额和利润双双下降。

(图18:营收、净利润增速,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如果我们再拿放大镜,来看一下微观增长数据,会发现:

由于2011年限抗令的影响,石四药从2011年中报开始,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开始出现下滑,营收增速从2010年年报的13%下降到2011年年报的9%;净利润增速从2010年年报的18%,下降到2011年年报的-115%。

之后,净利润增速从2012年中报开始恢复,进入上行通道,到2012年年报时,净利增速一下子暴涨了820%。

为什么暴涨820%,我们去翻看了报表,发现没有特别亮眼的经营数据的变化,从而,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从2011年到2012年,其业绩反转这么大,难道真的是受2011年的限抗令影响,业绩巨额亏损吗?

后来我们发现,即使把2011年的限抗令考虑在内,其业绩并不会亏损。其2011年发生巨亏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计提了一大笔商誉减值。

2011年,石四药因预计其大输液业务未来的毛利率可能下降,因此计提了2.24亿港元(折合人民币1.97亿人民币)的商誉减值,导致2011年净利润为负。

可是,问题来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港股又没有ST、*ST的特殊制度,不需要前面洗大澡好让后面轻装上阵啊。

这个问题我们百思不得解,不过,如果你仔细翻翻当时的一些公告,也许能悟出一些逻辑——2011年5月,股东大会决定,拟向公众回购不超过10%的股份。

(图19:回购公告,来源:石四药公告)

一个是资产减值、股价低位,一个是回购,两者结合起来背后的逻辑,大家自己体会吧。

注意股价走势,从2010年10月开始,至2011年12月底,其股价持续下跌,跌了近70%。而自2012年初开始,其股价恢复上升通道,刨去2015年股灾,股价持续上涨,至今已经涨了969%。

(图20:石四药股价图,单位:港元,来源:choice)

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接着回到ROIC的分析上来,其ROE的第三次拐点,是在2015年。ROE从19.71%下降到14.29%。

这是因为,石四药在2014年时,将其抗生素业务剥离出去,当年产生了1.1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0.88亿元)的终止经营业务收益。所以,2015年的ROE和ROIC会表现出下降的状态。

最后,到了2017年这个时间点,石四药的ROE从19.31%增长到21.61%,这里之前我们在前文已经分析过。这是因为,高毛利的产品比重提升,拉升整体毛利率,它的毛利率从51.56%增长到58.74%。

只看一家公司的投入资本回报情况,还不够过瘾。我们必须再看看科伦、百特,这两家行业第一的公司,看看他们的投资回报率情况。

(图21:ROE,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通过对比,从整体来看,百特国际的投入资本回报率,确实高于我国的两家龙头。

其中,有些细节需要放大来看:

1)细节一:百特国际的ROE走势,有两个重要节点,分别是2013年和2016年。

2013年,ROE下降,是受医疗改革、税负上升的影响,导致当年的净利润下降;

2016年,ROE上升,是由于2015年百特国际剥离了部分业务,而在2016年确认了处置该部分业务的收益,因此,2017年的ROE也随之减少。

但综合来看,其ROE/ROIC的回报率,大多位于20%-30%附近,收益还不错。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画风:

(图22:百特股价图,单位:美元,来源:choice)

2)细节二:科伦药业的ROE,自2010年开始,持续下降。

经优塾团队分析,这主要由于三大核心指标走弱有关。

第一个指标,销售净利率。

虽然科伦的毛利率从2010年的41.05%,上涨至2017年的51.31%,但是它的费用增长超过了毛利率增长的幅度,导致销售净利率从2010年的16.43%下降到2017年的7.09%。

第二个指标,资产周转率下降。

表现为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同步下滑,应收账款周转率从2010年的5.23下降到2017年的2.72,存货周转率从2010年的3.34下降到2017年的2.4。看样子,经营效率还需要提升。

(图23:科伦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单位:次,来源:优塾团队)

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实际上也是一个风险信号,说明对下游的话语权在减弱。2015年至2017年,科伦的应收账款分别为37.86亿元、42.24亿元、63.22亿元,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48.77%、49.31%、55.29%。(风险提示:百分之五十的占比,是应收账款的一个分水岭,它已经过了)

(图24:应收账款占收入的比重,单位:%,来源:优塾团队)

第三个指标,权益乘数上升。

科伦的权益乘数从2010年的1.25上升为2017年的2.34,这也是一个风险信号,说明它的负债率越来越高。资产负债率已经从19.78%攀升到57.19%。

并且,其非筹资性现金净流量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始终为负数,也就是说,如果不靠融资的话,流动负债的负担压力会比较重。

研究到此处,本案为什么以行业老三为研究主体,而非直接研究行业老大,具体原因你看明白了吗?

— 08 —

研究逻辑

综上,本案的研究逻辑如下:

1)大输液行业,其行业增速比较慢,同时,国家限制门诊输液,大输液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住院病人上。因此,其行业未来增长,跟住院人数有关。根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2008年,国内的住院人数为1.15亿人,增长至2016年的2.27亿人,年复合增长率为9%。

2)从竞争格局上看,该行业早已经经历了洗牌阶段,已经砍掉了近90%的市场参与者,目前就是寡头垄断的格局,前三大巨头占据了近70%的市场份额,其中,科伦药业(41%)、华润双鹤(14%)、石四药集团(12%)。

3)可是,国内的大输液结构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的问题。未来行业内公司的竞争重点,或者说业绩增长,要看两点:一是,现有非PVC或更高包材能够逐渐替代玻璃、塑料瓶等低端市场,抢占存量市场;二是,能否加码治疗、营养等高端输液产品(比如替代百特的肾透析、费森尤斯的血液透析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4)这两点要求,体现在产品结构优化、技术提升上。然而,国内大输液行业能够形成寡头垄断,关键在于“产能”,这是现阶段,该领域的最关键的护城河。目前来看,研发费用没那么重要,但未来将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财务指标所在。

5)因此,可以说,大输液行业尽管增长龟速、三大寡头占据市场,但却并不是终局。短期来看,本案的重要财务密码是“物业、厂房及设备”,而长期来看,则是“研发费用”,以及在研产品管线。

6)不仅如此,由于受两票制的影响,使得整个行业的销售环节费用激增,因此,销售费用的控制也需要重点留意。

7)本案,其未来业绩驱动力,一是产品升级,二是费用控制。而至于是否能够通过并购增长,以当前的竞争格局来看,三足鼎立,且科伦还入主其二股东之位,总的来说,它对外扩张的可能性比较小。

8)那么,谁是这个行业值得关注的标的?在A股来看,或许你会觉得是科伦药业,既然这个行业讲究规模效应,当然体量越大越好,但是,有些风险却不能忽视。科伦销售费用控制能力需要提升,与石四药相比,其营收是后者的4倍,而净利润体量却仅为后者的1.6倍。

9)其次,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看,石四药要优于科伦药业。科伦近8年的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一直下滑,截至2017年只有3.9%,而石四药的投资回报率则在逐年上升。究其根本原因,除了期间费用高企,使得净利率增长乏力。同时,还伴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下滑,债务杠杆不断上升。

11)综合来看,如果要研究科伦药业,必须要关注其投资回报率什么时候发生上行拐点,否则,就其当前的PE-TTM来看,其为30倍,显然处于高估区间。华润双鹤为18倍、石四药为28倍。同时,综合ROIC来看,科伦的ROIC为3%,ROE也只有6%,而华润双鹤的ROIC为11%,石四药的ROIC为14%。明显,科伦的安全边际有点低。对标国际巨头百特国际来看,其PE约为44倍,但ROIC保持在20%-30%左右(除2017年因处置掉资产的特殊情况外)。

12)最后,对石四药做个简单估值,这里因为大输液是重资产行业、折旧摊销相对较大(2015年-2017年非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分别为67.39%、64.6%、57.47%),因此我们选用两种估值方法,一是以衡量息税折旧前利润为核心逻辑的EV/EBITDA估值法,二是以资产运营效率为核心逻辑的PB估值法。

13)先看EV/EBITDA,科伦药业的历史EV/EBITDA大概在15-20倍,华润双鹤为12-16倍,百特国际为15-20倍。因此,我们综合考虑科伦药业、华润双鹤和百特国际的EV/EBITDA,取15倍-20倍。石四药的EBITDA为11亿元,则其企业价值大约为165亿元-220亿元,扣除净负债约为8.87亿元,因此石四药的市值大约为156亿元-211亿元。目前,石四药的市值为22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200亿元)。也就是说,经过了近期不小幅度的下跌,但仍然落在了较高区间里。

(图24:EV/EBITDA,单位:倍,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14)此外,再看PB估值。科伦的PB估值在1.8倍到4倍之间,华润双鹤在1.8倍到3.5倍之间,再看一下百特国际的数据,大致在1.5倍到3倍之间,而石四药之前历史都在1.5倍到4倍之间(1.5倍是2015年数据,之前抗生素业务期PB低点0.5倍,不可比)。而目前的PB数据,是5.6倍。综合几家的估值区间来看,PB在2倍以下,安全边际较高,在4倍以上,则安全边际较低。

两种估值方法交叉印证来看,尽管前期跌了这么多,但目前估值仍然处于高位。从产业分析角度来看,基本面确实不错,只是未来的安全边际,怕是还需要漫长的等待。

(图25:科伦药业历史PB,单位:倍,来源:理杏仁)

本案估值高低,相信看完数据你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只负责产业研究、基本面研究,不做任何建议,也不负责你的交易体系和盈亏。我们能做的,已经尽了全力。后续的所有思考,都需要你自己独立完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