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机构的资金饥渴: 融投双方预期存落差 合规性仍是资本化瓶颈
2018-10-08 10:00: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医美机构的资金饥渴: 融投双方预期存落差 合规性仍是资本化瓶颈

  本报记者 赵娜 上海报道

导读

尽管资本纷纷看好医美行业,从业企业也有融资需求。但在实际的投融资交易中,投资方一方面要面对可选标的数量不足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投资后项目发展不及预期的可能。

9月初,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宣布完成新一轮7000万美元融资,由兰馨亚洲投资集团领投,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俄投资基金、经纬中国跟投。成立五年来,新氧的累计融资总额已经超过15亿元。

互联网医美平台通过在线社区进行内容分享,将线上的用户流量导诊到线下的医美机构,成为了线下医美机构重要的新流量入口。这些服务也为互联网医美平台带来了包括交易佣金和广告费在内的收入。

互联网医美迅速发展的五年伴随着中国整个医疗美容行业的迅速发展。据ISAPS预测,至2020年,我国医美市场有望达到3150亿元,2015-2017年的年复合增速高达42.23%,预计2018~2020年的年复合增速达29.35%。

医美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吸金效应明显的不仅是互联网医美平台,医美机构和相关上下游产业链都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的关注领域。

仅在过去三个月中,就有私立医疗美容连锁集团艺星医疗美容也已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医美连锁联合丽格集团完成4亿元新一轮融资,光莆股份、华东医药、阿里健康等企业也相继在医美领域作出资本动作。

医美市场大爆发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7年医疗美容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医疗美容市场2015年规模为870亿元,2016年为1250亿元,2017年全年预计达到1760亿元。

分析预测称,医疗美容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464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0%。到2020年,医美行业消费者总体数量预计将达到5000万。

在投资方看来,整个医美行业在上游的医美耗材和设备,中游的供应链管理,下游的医美服务方面都有大量投资机会。

“医美机构都在尝试各种不同的营销的渠道来获得用户,这带来了医美机构新媒体代运营、运营托管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有可能挖矿的没赚到钱,真正赚到钱的是卖水的人。”在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金融投资分会会长傅海曙看来,医美营销也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9月中旬,上海创瑞投资发起成立了规模为1亿元的医疗美容投资一期基金,将投向两家医美医院、两家医美营销机构、两家医美材料企业。

“一期基金投资的医美机构年营收要超过2亿元,上市将是主要的基金退出方式。打造了已上市的医美平台后,从二期基金开始进行更多并购退出的尝试。”上海创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唐浩夫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未来3-5年内向大医美行业投资10亿元。

近年来,医生多点执业和自主创业的浪潮也推动着医美行业的发展,很多医生纷纷通过与医美机构合作参与到创业中,带来的是医美机构与从业医生之间的机制重构。

“企业家也希望通过引入资本医美机构的利益分配机制,包括医院的估值方式、医生和医院的股权分配、运营团队的激励机制。这三方面问题在引入有经验的投资机构后,通常能够得到更合理的安排。”唐浩夫补充说。

资金以外的价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后发现,一些国内医美机构的创始人正在出现战略思维的转变、资本的投资热情也很高,但从整个行业来看,国内的医美机构的整体现状更像是一个围城。

傅海曙这样形容他看到的行业现状:一方面是很多行业外的人想进来,比如很多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在医美行业的投资;另一方面是从业多年的人做得太辛苦,想以一个好的价钱把项目卖掉。

很多进行融资的医美机构并不缺钱,他们更希望投资方带来资金以外的价值,如品牌管理、人才建设、流程优化、激励机制等。

“钱肯定是需要的,但不是最大的需求。医美机构的业务量并不饱和,有能力服务更多的客户。”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秘书长曹德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医美机构寻求IPO上市更多是需要上市公司所带来的品牌效应,以吸引更多的用户流量、专业医护人员、运营管理人才。

在从业企业看来,品牌效应是医美机构迅速发展的真正助推力。大型连锁医美机构通过品牌效应,能够进行低成本和快速的扩张。

“医美的本质是医疗服务,最核心的竞争力和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有历史有品牌的机构活得更好。很多医美机构是以营销推动的,也有一些是以模式推动的——后者比如三级分销。这些机构能够在短期内实现爆发式增长,但没有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保障,长期来看并不能够持续。”傅海曙分析认为。

从投资机构的价值来看,他们能够更好地推动公司在财务和法务方面的合规性,也能够为公司带来流程优化、服务管理等更多方面的建议。

“企业家普遍认为第三方财务、法务机构都是"来赚我钱的",他们更信任公司股东推荐的第三方机构。推荐一个可信且收费合理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是只有投资机构才能够做得到的。”唐浩夫举例说。

投融资预期差距待解

尽管资本纷纷看好医美行业,从业企业也有融资需求。但在实际的投融资交易中,投资方一方面要面对可选标的数量不足的挑战,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投资后项目发展不及预期的可能。

投资方和项目方同样面对的尴尬现状是,相当一部分财务表现优秀的医美机构创始人仍是落袋为安的心态,并无意引入资本、走资本市场的路径;那些希望引入资本方,或者希望将医美机构出售的企业所有者,又往往是抱着离开行业的心态。

傅海曙也补充道,医美行业90%的机构在财务、法务方面是不合规的,以至于投资人在考察项目时无法通过运营和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只能从企业创始团队的背景等要素来判断一家企业是否具有增长潜力,这个投资方在案源上就带来了很大挑战。

“医美的门槛很高,很多投资人进来之后才发现行业的水很深、资源整合并不容易。我们确实看到过很多企业宣称要跨界进入医美行业,计划最终基本都搁置了。”他说。

资本和医美机构之间的预期差距还体现在项目增长速度上。医美的本质是医疗服务,很难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这与资本方对项目迅速增长、快速实现退出的预期有着严重的不对称。

“一种是催熟心态。很多人把医美项目当成了Pre-IPO项目去投,要求公司有很高的收入规模和利润,希望投资之后公司能很快上市。另外一种心态是把医美项目当作TMT项目去投,要求公司的客户数有每年十倍百倍的增长。”唐浩夫分析说,两种心态让引入资本后的医美机构容易心浮气躁。

“资本进来之后行业呈现的最明显变化,就是从业机构和个人更加心浮气躁。这个行业的人原本就比较急躁,现在投资人要看业绩,大家就显得更急功近利。”曹德全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称,希望医美行业的投融资双方都能够调整心态,让行业能够有更健康的发展。(编辑 林坤)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