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价格突破2400元,为何茅台的价格限不住?
盘和林
风味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芳,在酒桌文化异常浓厚的我国,逢年过节,宴席上自然是少不了酒水的,而被摆在酒桌上的白酒,不仅是主人身份的体现,更是代表了对客人的重视和尊重。
茅台以其悠久的酿酒历史、考究的制作工艺以及良好的宣传被冠以国酒的美誉,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高端白酒需求不断上涨,受人追捧的茅台价格开始水涨船高。近日,媒体报道,长假消费市场上,茅台酒再现涨价行情。目前全国不少终端市场上,53度飞天茅台价格已飙升至近2400元,大大超出厂家指导价1499元。
理论上来讲,商品的价格是市场供给和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丰年过节,随着宴请拜访的增加,对于白酒的需求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供应商虽会有预期的进行供给的调整,通过改变全年不同时段的供给来应对上涨的需求,但也会或多或少的造成价格的变化。
业内人士指出,每年从9月中下旬开始,随着暑热消退,烈性白酒会再次受到市场青睐,加上国庆和中秋的来临,白酒市场需求会猛增,这是茅台价格上升最基本的原因。
不过,对于茅台这样具有奢侈品属性的白酒品种来说,此轮茅台酒价格重回高位,成本上涨、高端需求回暖这些因素并不足以推升价格上涨得这么快,背后经销商囤货惜售和黄牛党投机倒卖是主要推手。
由于茅台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从酒窖建设到原料选取,再到出酒,要经历重阳下沙、端午踩曲、长期贮存等工艺环节的淬炼,制酒生产一年一个生产周期,顺应季节变换,历经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酿制而成的基酒还需在陶坛中经过三年以上的贮存,最后,采用酒勾酒的方式形成了最终的茅台酒,这样严苛和特殊制作流程在给予茅台质量保证的同时也限制了其供给。
潜在的供给缺口给予了茅台天然的稀缺性,促其价格较易受到投资需求的影响,面对需求的疯涨市场自然开始追涨,奇货可居、越涨越买的现象便开始出现。对此茅台厂尝试通过调整价格来抑制消费,但在茅台年初提高出厂价和市场指导价后,二级市场的预期却逆势而上,继续追涨,越来越多的中间渠道开始囤货惜售。
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茅台的限价措施加剧了市场供需失衡。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说,茅台的限价措施是种典型的“维持转售价格”行为,虽然经济学理论有表明这种限价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际实施中会产生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从厂商角度来看,抑制了品牌内竞争,在整体上构成了对竞争的削弱,而是从经销商角度来看,可能促使经销商共谋,或与二级倒卖勾结,致使市面供不应求现象更加严重。
更遗憾的是,看似“亲民”的限价政策实际上造成厂商与消费者双双受损。一方面,价格上涨的实际受益人不是生产者,而是投机倒卖者(或经销商),这就使得商品的收益并不能被生产者所得,从而不利于在生产的投入以及产品未来的生产。另一方面,价格上涨使消费者在交易中付出更高的代价,很大的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其次,在价格上涨的同时,不少假冒伪劣产品开始以假乱真,混乱市场,这对茅台的品牌口碑形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消费者健康产生了威胁。最后,茅台的价格疯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他酒厂的生产和销售,人们开始非理性的追求茅台,而其他酒水无人问津,不利整个白酒市场的发展。
窃以为,价格作为市场调节供需平衡的重要竞争机制,与其人为干预加剧暴涨、暴跌等价格紊乱现象,不如从源头放开供给市场,使茅台整个销售链条都受市场价格调节,这样面对价格上涨,一方面消费者会开始选择替代品或减少消费量,另一方面有利可图的二级倒卖者也开始惧怕在高价位上大量囤货,往往会增加供给,从而实现市场自我调节。除此之外,茅台厂可以专门成立市场调研部门,保持对市场价格的实时关注,按照价格调整供给,应对市价频繁波动。(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