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密集辞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2018-10-12 10:51:00 来源:搜狐财经

原标题: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密集辞职,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近年来,A股市场表现不佳,但随之而至的,还有一系列的奇怪现象发生。例如,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密集辞职、部分上市公司董事长上演离婚风波,甚至引发财产分割的问题等。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A股市场中,确实存在着不少奇怪有趣的新闻,但无论是董事长密集辞职,还是上市公司董事长频现离婚风波等事件,还是会对上市公司本身构成不少的影响。本以为,企业成功上市之后,企业就可以打开发展前行的空间,但上市之后,却上演了一系列的大戏,这确实让投资者感到了无奈与困惑。

据数据统计,今年以来,A股市场就有超过360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发布辞职的公告。其中,自今年9月下旬以来,已有十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宣布辞职。

纵观A股市场的发展历史,董事长辞职事件时有发生,但像近年来如此密集的辞职现象,却是非常罕见,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发展与经营不成熟与不稳定,原来希望上市公司可以好好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并让投资者更好享受到企业发展的成果,如今却可能让这个看起来很美好的理想效果大打折扣。

对于上市公司董事长密集辞职的现象,该如何解读,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对于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密集辞职的原因,往往离不开这些因素。

其中,面对经济大环境的不明朗预期,不少上市公司董事长或核心管理层为了让上市公司产生出更好的发展预期,而自己也可能缺乏这种把控能力,就借此宣布辞职,让更有能力的管理者上任。从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上市公司董事长的这种行为还是或多或少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并非所有董事长都会有着如此高瞻远瞩的想法与策略。对此,就可能涉及到接下来的一种辞职原因。

近年来,上市公司董事长辞职现象非常多,甚至可以用源源不断进行描述。然而,对于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密集辞职行为,却往往建立在股市环境极度低迷的背景之下,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几乎处于人人恐慌、人人自危的状态。换一种角度思考,今天我们的持股市值是一百万,到了明天可能就只剩下九十万的市值了,而极端的市场环境下,往往也会给我们的股票市值构成非常沉重的冲击影响。

对此,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董事长而言,则不排除通过辞职的方式,尽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股票抛售的目的,以锁定更多的股票利润以及保障较高的股票市值水平。

如果在过去几年,上市公司董监高进行离职,那么可以轻松在短时间完成抛售股票的计划。但是,从现阶段的规则分析,上市公司的董监高从公司股票上市之日起的一年时间内以及离职后的半年时间内,不能够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由此一来,即使上市公司董监高离职,也需要等待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抛售股票,但届时买卖股票的自由度也会大大提升,不受到太多的约束与限制。

不过,在实际情况下,对于按照常规规则进行操作的,要想达到买卖抛售股票的目的,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更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方式完成变相减持套现的目的。

其中,在2014、2015年这一个时间段内,掀起了上市公司参与股权质押的热潮。然而,股权质押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当股票市场处于非理性的极端行情时,往往会对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构成冲击。更有甚者,当上市公司大股东无力补充质押物,或无法及时完成补仓的义务,那么就会遭到平仓乃至强制平仓的风险。届时,将会容易引发上市公司控股权丢失或实控人易主等风险。但是,对于部分上市公司而言,反而看到了规则的漏洞,并通过股权质押强制平仓的漏洞实现被动减持,变相绕过了减持新规的约束限制。

由此可见,对于A股市场而言,源源不断的限售股解禁压力以及减持潮压力,对股票市场的自身冲击压力不少,这或多或少造成了A股市场深度熊市的产生。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11月以来,A股市场基本上延续着一周一批次的IPO发行节奏,而这也是A股市场IPO发行常态化的真实写照。然而,对于高速IPO的负面影响,我们似乎仍未引起足够的正视。在高速IPO的环境下,A股市场的核心问题,已经从原来的IPO堰塞湖泄洪压力逐渐演变为限售股堰塞湖的泄洪压力,而面对信息不对称、持股成本不对称的长期因素,实际上也强化了董监高密集减持的决心,这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A股市场长期下跌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对于高速IPO下的市场负面影响,实际上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认识,并及时完善好相应的配套措施,尽可能降低上市公司通过上市反复套利的空间,减少影响股市健康运行的不利因素。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